采访|虹识技术总工程师高俊雄 一枚虹膜识别芯片 是多年不懈努力的结果

采访|虹识技术总工程师高俊雄 一枚虹膜识别芯片 是多年不懈努力的结果

今年9月,武汉虹识技术宣布:经过团队7年的技术攻关,全球第一款虹膜生物识别ASIC芯片QX8001通过严格的功能和性能测试,已成功流片,完成量产前重要一步。近日,我们有幸采访到虹识技术的总工程师高俊雄先生,请他谈一谈,关于这枚芯片背后的故事。

我眼中神奇的算法

说起与算法的不解之缘,高俊雄先生笑称:可以说,我与算法的接触,最早是在初中,我发现在进行成绩和排名的统计时,加入数据分析算法,就可以快速精准地得到最后的结果。在我眼中,算法一直是很神奇的存在,比如在对恒温箱的温度控制上,加入PID控制算法后,就可以实现对设备温度的精细化控制,并且形成完美的温度曲线;又比如,在虹膜识别中,两张眼睛的照片,我们用肉眼很难去区分是否为同一个人,但经过图像算法处理,增强展现效果后,算法就能轻松地进行识别和区分。一组组复杂的数据,经过算法的处理,就变得十分简单,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在导入算法以后,却可以组成一个整体。

从算法到落地 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谈到从算法到实际的落地应用,需要经历的具体过程时,高俊雄先生以虹膜识别技术为例进行了讲解:第一步是虹膜识别理论的提出,比如如何对虹膜进行分析、怎样进行虹膜的识别工作等。然后,先采用理想化的虹膜图片进行测试,初步的测试完成后,再引入数据量更大、类型也更丰富的虹膜数据库,在比对过程中,不断对算法进行调整和完善,直到基本能处理数据库中的所有合格的图像。至此,才算是完成了算法层面的基础研究。

接下来,就是功能样机的制作。在这一环节中,功能样机的处理对象从数据库中的图像变成了真实环境中的虹膜图像。而由于实际环境中的虹膜数据比图像库中的数据更加复杂,因此这一部分的处理工作,可以说在难度上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这些复杂的对比过程也是完善算法中的一大重要环节。完成了功能样机,表示虹膜识别技术已经可以初步实现,但是要生产出一个实际的产品,还要考虑到UI界面、实际工作的稳定性等,样机设计完成之后,还要经过内部评审、用户试用等多个环节,再根据反馈,做进一步的优化,这样才算完成了产品的基本定型。

虹膜识别乾芯ASIC芯片QX8001成功流片 多年的研发终有成果

提及本次虹识技术成功流片的乾芯ASIC芯片QX8001的研发,高俊雄先生解释道:一个算法是否好用,其识别效果好坏是检验的关键。一般来说,能够在保持高精度的性能的同时,还能处理各种特殊复杂的情况的算法,其演算过程一定十分复杂。而这类算法,用CPU方式执行,对CPU的要求会很高,最后所呈现出来的产品不论是在体积、功耗还是成本上都会受限。

在乾芯ASIC芯片的研发过程中,我们将算法集成到芯片上,不仅要保证算法的精度,同时还要保证算法的性能没有做任何牺牲,并且将功耗、体积大幅降低。但正是因为这样,芯片功耗和体积的问题降低以后,也解决了以往芯片成本过高的问题。此外,用硬件的逻辑电路来做算法,可以运用硬件的高度并行和流水线的处理能力等特性,来大幅提高计算速度。也就是说,以芯片的方式来实现算法。既保持了算法的复杂度,保证分析的质量和效果,识别的精度和速度等,又保证了它的易用性,方便被各种设备集成。

事实上,本次虹识技术成功流片的虹膜识别乾芯芯片被称之为是全球首款的虹膜识别芯片,可以说,这一款芯片的成功,对于虹膜识别技术领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这背后,是高俊雄芯片研发团队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与钻研。相信,在这样的企业与团队的努力下,不久的将来,虹膜识别将会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行业及领域,甚至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