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它让我们骄傲了两次!为川大点赞
说起四川大学
那妥妥是咱们四川人的骄傲呀!
而今天
川大让我们骄傲了两次!
1. 川大又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
9月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以“四川大学:‘小课堂’撬动的‘大改革’”为题对我校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1分35秒单条新闻专题报道。自2010年起,四川大学开展了“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在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6月22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四川大学的召开更是对川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肯定。
来看完整的报道视频↓↓↓
四川大学:“小课堂”撬动的“大改革”
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四川大学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开启“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改革,为教学育人寻找突破口。
在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过程模型课正让学生展开讨论。课堂上,桌椅可移动可拼接。20多位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老师穿梭其间,和学生互动交流答案。
四川大学计算机(软件)学院大三学生 孙于司琪:不会那么拘谨,自由的、放松的氛围,你可以更好的说出自己的感想。
这种高度互动,共同探讨的方式就是四川大学的“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改革,它要求每堂课的人数不超过25人。为此四川大学先后投入两亿多元,改造出400多间可增强教学互动的智慧教室。
四川大学计算机(软件)学院教学副院长 洪玫:学生是没有办法开小差的,因为他得动脑筋,因为他得参加讨论。我们老师走下了讲台,跟我们同学亲密的接触,其实就是一个学习伙伴的关系。
课堂出实招,考试也变样。比如,拍一部微电影,介绍怎么用酵母粉研究肿瘤。这样的非标准答案考试,激发学生大胆分析、判断和想象。现在“探究式—小班化”的课程已达9000多门次,超过课程总数的70%。
四川大学教务处处长 张红伟:比较突出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协作和批判精神的培养,力求把优的做的更好,把特色的做的更亮。
川大课堂教学改革纪实
● 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对于“大学数学”这类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小班教学的课程,则采用“中班教学、小班讨论”的方式组织开展探究式教学。建立研究生助教培训、选聘与管理体系,针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班级规模较大的课程配备研究生助教,以利开展“探究式-小班化”教学。
● “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准答案考试”提升教学成效。
全过程学业评价改变“期末一考定成绩”。全过程学业评价引导学生全过程、全身心投入学习,努力改变学业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的状况,将课堂讨论、平时作业均计入总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原则上占总成绩比例不超过50%、平时考核不少于6次,教师根据学生日常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阶段考核、期中和期末考试等综合评定课程成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 非标准答案考试激发学生“脑洞大开”。
从2011年开始,学校全面启动实施了“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鼓励老师通过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的非标准答案考试命题,检查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考核形式多样化,如小论文、小设计、读书报告、调查报告、实践活动、文献查阅和研读等,均可作为评价内容。核心是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从死记硬背的“记忆式”学习向“想象式”学习转变。
● 智慧教学环境有力支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2012年起,学校启动“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工程”,分期分批对学校的510间教室进行升级改造。到目前为止,投入2亿元经费打造各类智慧教室403间,占比80%。包括多种不同类型的智慧教室:手机互动教室、多屏互动教室、网络互动教室、多视窗教室等等,还对原本空荡、单调的教学楼公共空间重新定义,打造超过5000平方米的互动式交流空间,让师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交流讨论与思维碰撞。
2. 川大教授冯小明摘得“中国诺贝尔奖”
9月8日,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
川大化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冯小明以其在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反应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为合成有机分子特别是药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径的杰出成果,与其他两位科学家分获物质科学奖。
川大化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冯小明
未来科学大奖成立于2016年,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下设“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三大奖项,单项奖金100万美金。
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为大中华区科学发展做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奖项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并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专业评审,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则,保持评奖的独立性。
冯小明院士主要从事不对称合成方法学及手性医药、农药和具有生理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在新型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和新的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方面做出了系统工作。
基于理性的分子设计和创新的思路,马大为、冯小明和周其林分别发展了各具特色的催化剂,极大地促进或改变了几类重要有机化学反应的发展。
其中,冯小明设计合成了系列手性双氮氧配体及催化剂,以优秀的对映选择性实现了多种手性Lewis酸催化的碳–碳成键新反应,为一些重要生理活性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有效方法,在国际上学术界和工业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看完了这些
你是不是也想为川大竖大拇指?
赶快来留言区
为川大打CALL 吧!
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你怎么看"娘炮"?
这些冷知识,资格的四川人才知道,来挑战一下?
来源 微信公众号【四川大学】
编辑 王博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