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金融法务合规冯明杰:第三方支付行业“出海”,需要协同创新!

腾讯金融法务合规冯明杰:第三方支付行业“出海”,需要协同创新!

2017年6月25日,“一带一路”法治实践与服务创新论坛暨第六届中国公司法务年会(华南)在深圳博林诺富特酒店召开。与会的公司法务、企业高管与司法行政管理官员、法官、律师、学者等300余人共同探讨“一带一路”法治实践与服务创新问题,就“一带一路”争议解决机制、法律政策风险、合规及反商业贿赂、法律服务创新及实务研讨等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腾讯金融法务合规部总经理冯明杰作《“一带一路”与跨境支付的创新发展》主题演讲,以下是演讲全文。

当前,跨境支付发展十分迅速,业务也在不断创新发展,这个领域与今天“一带一路”的会议主题相关度高,所以,打算以《“一带一路”与跨境支付的创新发展》为题与大家做个简要的分享。

我们知道,“一带一路”已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包括在设施连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跨境支付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将极大地促进资金融通方面的发展。前不久,人民银行领导在演讲中提到,我国跨境支付服务,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存在着巨大的机遇。一方面,“一带一路”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催生着沿线国家大额支付发展的需求,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也将提升沿线国家跨境零售支付业务的需求,跨境支付市场空间巨大。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腾讯财付通跨境支付业务也迎来了强劲的发展。财付通跨境支付(含微信跨境支付)按业务支持币种不同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跨境外汇支付,另一种是跨境人民币支付;按业务资金流向不同来分,财付通跨境支付又可以分为境外收单和外卡收单

境外收单,可以简单理解为,中国内地人到境外的网站或者店铺消费的时候,支付人民币,境外的网站或者店铺收到的是外币。比如,我们到日本免税店消费时,通过微信跨境支付支出人民币,商户收的是日元。

外卡收单则是反过来,可以简单理解为,外国人到中国内地的网站进行支付,支付的是外币,国内商家收到的是人民币。目前,财付通境外收单业务已经拓展到13个境外国家和地区,已经支持超过10种外币,服务范围已经覆盖到货物贸易、航空机票、酒店住宿、旅游票务等多个行业。

跨境支付业务在境外快速拓展,需要遵守当地的法律制度,不可避免地涉及境外法律合规事宜,这可能包括如下几种情况。

第一,是境外当地的法律准入问题。

比如,如果到新加坡、泰国或印尼去拓展当地业务,则需要跟当地监管部门进行沟通,需要对跨境支付能不能引入至当地市场进行法律审查。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一国一策”的问题,每拓展一个国家,乃至不同的行业,都要去了解相关的法律准入问题;

第二,是业务运营中的法律监管问题。

第三方支付是重要的资金流通渠道,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的法律问题有很多属于监管合规问题,第三方支付也不例外。跨境支付业务运营过程中,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和掌握当地的法律监管制度;

第三,是国内的支付技术标准能不能按国际惯例或境外监管安排,跟当地合作方形成技术的衔接问题。

这个标准问题也会对业务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四,是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全球都会涉及到,而且全球各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都对反洗钱反恐怖融资问题非常重视。此外,可能还会涉及跨境数据转移、个人信息保护、合同等其他法律问题。

第三方支付行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这些问题怎么办?我们认为,第三方支付行业“出海”,光靠某个企业,往往势单力薄。更多的是,需要大家一起协同创新发展,需要抱团取暖。这样,中国的企业走出去才可能减少风险,才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

关于如何协同创新发展,有三点与各位分享。首先,在拓展境外支付服务市场的时候,免不了需要开展境外监管沟通,需要研究和熟悉境外法律制度,这些我们可以协同展开;第二,在跨境支付的技术标准和系统对接问题上,应一起研究和制定相关标准;第三,在跨境支付产业链条拓展上,可以更多实现资源互补,实现协同发展。在具体业务拓展方面,我们可以寻找试点的国家或地区。比如,老挝和泰国的支付清算技术相对滞后,但是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可以优先选择这样的国家,在当地进行合作试点,实现协同创新。

第三方支付走出国门过程中,不单只受到国内的法律监管,同样,也会受到国外当地法律的管辖,而且“一国一策”,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制度,跨境支付企业需要仔细研究、审慎判断和综合决策。对跨境支付发展的前沿问题、最新法规、热点事件,跨境支付企业有必要保持高度的关注和深入研究,需要事先积极做好风险防范。只有这样,跨境支付业务“走出去”,才会走得更加稳健、坚实、长远。

谢谢大家!

嘉宾介绍

冯明杰 腾讯金融法务合规部总经理,华中科技大学法学硕士,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长期从事金融科技领域的法律合规实务与研究工作。

作者:冯明杰

转载自:蓝海现代法律

图片来源:法制日报 中国公司法务研究院

编辑:佳俐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中国公司法务研究院、蓝海现代法律服务发展中心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