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嘉院长专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内科的发展之路
12 月 23 日至 24 日,第五届中国复杂性心律失常沙龙暨「中山医院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学员讲习班」在上海隆重召开。作为东道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长接受了丁香园的专访。
樊嘉院长首先就中国复杂性心律失常沙龙的主要成绩作充分肯定。他提到,中国复杂性心律失常沙龙目前已进行至第五届,主要由中山医院心脏内科和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主办。而每一届沙龙只要在上海举办,樊院长基本上都会亲临现场作开幕致辞。
目前冠心病方面的诊疗策略受到了极大关注,冠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冠脉搭桥术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亦较多,但有关心律失常的相关研究其受重视程度或稍弱于前者。复杂性心律失常是目前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的主要困难与挑战,也是众多电生理医师研究探讨的热点。
因此,论坛举办初衷在于深入研究复杂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积极探索其预防及诊疗的有效方法,并进一步提升对该领域疾病的关注度与诊疗水平。
在谈及中山医院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现状时,樊嘉院长提到目前许多学科(包括心血管内科、心胸外科、骨外科以及血管外科等科室)的诊疗行为需要用到抗凝治疗。
在心血管内科,房颤患者血栓形成风险大,血栓脱落后还可引起肺动脉栓塞、脑栓塞以及全身其他部位如肠系膜、远端动脉等部位的栓塞并发症,其危害巨大,轻者可留下许多后遗症,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朝不保夕。
除心血管科室,在其他科室的疾病诊疗如进行某些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等,也容易出现血栓形成,进而导致动脉栓塞。抗凝药物怎样选择、如何使用、应用时机与具体策略等应引起临床医生的广泛重视。
在今年公布的中国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心内科名列前茅,本届中国复杂性心律失常论坛的召开也彰显了中山医院的雄厚实力。樊嘉院长提到,中山医院心脏内科在陈灏珠院士和葛均波院士的带领下,把控学科发展全局,重视创新技术的引进,在为患者带来治疗福音的同时推动医院心血管科室医疗质量与科研能力的提升,并开创了许多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的先河,整体实力达到国内领先甚至是国际领先水平。
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山医院心内科适应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特别在医疗改革方面同医院发展并驾齐驱,而医院发展和国家医改步伐亦促进了本院心血管科室的发展进程。
中山医院心内科始创于 1948 年,由我国著名心血管病学专家陶寿淇教授开创,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灏珠教授、著名专家诸骏仁、浦寿月、林佑善和蔡迺绳等名医传承,并创造了我国心内科的诸多「第一次」:率先建立心电室和心脏超声室,率先开展心血管病介入诊疗,率先建立病毒性心脏病实验室;安装了「第一台」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开展了「第一例」选择性冠脉造影术, 设立了「第一个」心肌炎专病门诊等。
在新一代学科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的带领下,中山医院心内科目前是我国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诊疗临床和科研基地之一,率先建立了华东地区首个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绿色通道」,首例冠脉斑块旋磨技术,首例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我国首例国产完全可降解支架的应用等。
在今年 6 月,樊嘉院长在获「中国医师奖」后曾接受过丁香园专访,并就「医师从业三重境界」进行了深入剖析。对于心内科青年医师的培养方面, 樊嘉院长提到青年医师的医院培养是一个整体计划,心脏内科也包含在内。每个科室有每个科室的特色,应当因地制宜,根据各自特点、发展轨迹以及人才培养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制定计划。本院心脏内科对人才培养,尤其在临床实践技能与科研意识培养方面十分重视。
近年来,对年轻医生的规培以及如何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与条件方面,医院层面、心脏内科科室层面、心血管研究所或上海市心脏病研究中心均进行了大量工作,每年亦有大批新鲜血液引进,在奋发上进的氛围下,心内科人才辈出。目前科室每年门诊量接近 50 万,并进行了上万例的心脏内科与心脏外科手术,这些都为提升本院心内科的整体实力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而新技术与新成果的研究与应用更让广大心血管患者因此获益。
最后,樊院长表达了对医院及科室未来发展的美好希冀。中山医院心内科硕果累累,在每个阶段均取得了不俗成绩,而其创新进取精神的不断传承也将为中山医院心内科带来更为蓬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