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东西虎嗅, 创始人陈郢谈社交未来

有好东西虎嗅, 创始人陈郢谈社交未来

8月7日,有好东西创始人陈郢,应虎嗅邀请,作为演讲嘉宾做客“大咖私房话”。与众多行业精英共同探讨社交、社群应用于商业的未来前景。

与会的嘉宾有精英创业者、行业高管、投资人、对社交社群感兴趣社会人士,他们针对社交社群提出了很多问题和疑惑,在此次虎嗅“大咖私房话”,希望通过与有好东西创始人陈郢的沟通和交流,能得到更清晰的思路。

陈郢提到,中国现代零售的历史,是一个“货→场→人”的转变过程。而今,“人”成为核心要素走向台前。围绕“人”展开的零售模式是未来一个阶段非常明晰的发展趋势。

长久以来,传统电商把人当作流量看待,是一个个跳动的数字,无论是AI还是算法,都在寻找“共性”,把握流向。而陈郢认为应该挖掘每个消费者的深入需求,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给人尊重和理解,消费者会反馈最真挚的信任。

最了解人的还是人,“有好东西甄选师”,他们自己就是消费者,也是某类人群中的一员,实时处于产品使用场景,最了解痛点和需求,只要给予资源,为他们赋能,他们就能为自己所在的圈层精准服务,这样的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某种意义上真正的达到了“千人千面”。

无论是零售还是其他行业,目前的主流形态仍然是中心化的逻辑方式,而中心化的企业形象,就会在消费者的分类逻辑里形成刻板印象。比如某企业就是做食品的,某企业就是做手机的,当他们向对方的领域进行探索时,即使有成熟的模式和技术,也会被消费者判断为不专业。

因此,即使都有“商者无域”的展望,当企业由某种方式崛起后,进行品牌调性的突破和经营范围的跨越都非常难,有时需要不断的冒险进行品牌分割。消费者的认知边界目前仍不是技术和人工智能所能突破的。

而“社交”正是打破认知边界的有效途径。包括有好东西在内的社交电商,正是以“社交”为核心的去中心化商业逻辑。正如“朋友圈”这种互相吸引而成自发社交结构,激发“人”的主动性,每一个社群中人都有相似的工作生活场景,处于相似的文化氛围,社群会自主符合需求,并能够不断升级。从“垂直品类”到“垂直人群”,社交企业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形象,它的形象代表就是你所在的圈子。消费者的认知边界不再拘束企业,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

有好东西的社群运营一直颇受赞誉,与会嘉宾很多人都拥有优质的社群资源,希望能从有好东西学习到一些社群商业化的有益经验。

陈郢提到,有好东西的社群在建立之初就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商品交易,希望得到商品服务的用户自愿进群,销售商品的甄选师是无可争议的店主。这样的方式有利于高效的管理和运营,也避免了对不需要服务的人的打扰。而大家已有的群资源,常常是用于沟通和交流的组织,进行商业化需要更复杂的方式。

“群”的寿命通常很短,有较长寿命的群,成员之间往往有更深层的社会关系,比如亲人、朋友、同事,或者是这个群能提供有益的信息。而有好东西的社群正是后者,这样的群往往沟通和交流并不频繁,在群主经常发消息的情况下,仍然留在群内,就证明群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被认可,每天1~2次的浏览,就是十分有效的触达,也是十分有优势的商业形式。

社交无域

“社交”的商业模式刚刚兴起,但它基本上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可以预见,“社交”将成为一种趋势,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开拓和优化社交模式,让社会和人民认可和习惯社交零售。

陈郢在最后做出呼吁和总结 “有好东西从来不为越来越多的‘社交零售’同行而焦虑,相反,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探索,才能在零售的大背景中开拓出新的道路,人人在社交,社交有价值。”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