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克大学教授陈怡然校友:毕业20年的三点感悟
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周日是母校清华大学的校庆纪念日。今年,也就是2019年,是我所在的1994级校友毕业20周年。作为值年校友,我们这一届的同学4月28日上午在清华大礼堂组织了毕业20周年的纪念大会。五位年级同学代表和大家分享了这20年来个人的发展和一些感想。这篇文章是我在此次纪念大会上的发言。
非常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做这个分享。我首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叫陈怡然,是我们94级电子工程系的同学,现在在美国杜克大学教书。
我跟大家一样都是1994年9月入学的。如果大家还记得,在我们大二下学期末的时候学校做了一个很大的决定,要把原先五年制的本科改为四年制。所以学校在咱们年级挑选了一些同学做试点,把最后三年的课程压缩到两年完成,然后再继续两年的硕士培养。史称“4+2”,也叫“拔青苗”。刚才上台给陈旭老师献花的刘铁岩同学也是“拔青苗”之一。后来因为我参与的科研项目的经费到位晚了,我又答应帮导师把一个实验平台搭起来,所以推迟到了2001年初硕士毕业。
我今天想利用这八分钟时间,用三个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这20年间的三个感悟。我的第一个故事是有关“收获和选择”这个话题。
我在硕士期间干了一件可能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我和几个同学创办了蔚蓝网络书店(www.wl.cn/www.welan.com)。这是我作为北京清华大学学生创业的代表访问台湾时的一张照片。当时我忙着创业,很少去实验室,当然科研也就没什么进展,总躲着导师。
我的导师是范崇澄教授,他当时是我们系的学术委员会主任,也是中国最早的美国光学学会会士之一。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了,给我打电话,说要找我谈谈。我当然心里发虚了,就去办公室跟他扯了一大堆,说我虽然没来实验室,没好好做科研,但是我在外面还是学到了很多大学里学不到的东西的。范老师沉默良久,跟我说:“我认为大学之所以存在,一定有只有在这里才能学到的东西。”这句话让我顿时醍醐灌顶,从此收拾心情,老老实实的把毕业设计做完。我后来去了美国读博士,也不再参与学术之外的留学生活动,专心科研。而我最后选择做大学老师,也跟范老师的这句话有莫大的关系。
我的第二个故事是有关“天赋与责任”的话题。我们每个人能来到清华园学习,虽然说跟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是也有许多偶然的因素。英语里把学习好的小朋友叫做“Gifted child”。这个“Gifted”,是“有天赋”的意思。我们有这样的天赋,有这样的机会和幸运,在母校学习成长,也必然伴随着一种责任。
这张照片是我和同学们大一暑假去深圳康佳集团社会实践的一张照片。大二的暑假我去了江苏常州武进区(当时是武进县)的一个国营电机厂社会实践。主要是每天在生产线上帮帮工,和工人们聊聊天,再到厂长办公室倒倒茶,日子过的很清闲。有一天厂长把我们这些社会实践的学生交到会议室,除了嘘寒问暖之外,他花了很长的时间,讲了国有企业遇到的经营困难,制度改革的艰难,企业中层干部的流失,以及乡镇企业所带来的竞争等等。当时我心想他跟我们几个才读了两年的大学生说这个干什么,不太理解,甚至觉得可笑。现在随着年纪渐长,开始慢慢理解当年那位厂长那种面对现实的无奈,对我们大学生的期待,甚至可能还包含一些中国老百姓那种希望天子门生能够上达天听的朴素的美好愿望。
这让我想起来我们电子系88级高晓松学长在一个综艺节目里面的一句话。他说“名校是‘镇国重器’,名校培养你,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
我想分享的最后一个感悟是有关“青春与未来”。
这是我整个幻灯片里面唯一一张与清华无关的照片。去年(2018年)的11月,中国的一群年轻人首夺电子竞技(英雄联盟)全球总冠军。这是当时的一张宣传照。这件事情在媒体上很轰动,被认为是90后年轻人向成人社会和主流价值观挑战并获得认可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我们年轻的时候也一样有过不被成人世界理解的痛苦。大四的时候我们系学生科协主席吴萌野同学出去拉了笔赞助,一个企业愿意出钱出设备把整个26号楼(电子系男生宿舍)联网。当时这件事情在电子系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为了争论联网会不会鼓励同学打游戏,从而影响学习,系里甚至搞了全系的民意调查。最后这件事情系里也没同意。当然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第二年学校自己出钱把所有宿舍楼都联了网。
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的青春都有过类似的挣扎。而随着我们年岁渐长,我们是不是还能通过我们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来正确的对现实世界做出判断,其实经常是一个问号。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我们,可能需要以我们年轻时所期待的那种包容的心态去理解现在的年轻人,以更开放的胸怀去拥抱未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很喜欢去年校庆献礼影片《无问西东》里的一句台词:“如果你们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你们是否有勇气前来。”
在我们人生的一边,是我们在清华园的收获,是我们拥有的天赋,是我们的青春;在我们人生的另一边,是我们的选择,是我们的责任,那是我们的未来。
我叫陈怡然,我毕业于清华大学,是一位关心民生、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知识分子。
谢谢大家。
作者 | 陈怡然 介绍 | 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杜克进化智能研究中心主任,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新型可持续智能计算产学合作中心主任。存储、类脑计算与深度学习专家,IEEE Fellow。
来源 | “陈老师有话说”微信公众号
【2019—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