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峰最新演讲:为什么好未来全力布局AI+教育?

白云峰最新演讲:为什么好未来全力布局AI+教育?

【智能观】本文整理自白云峰在今日GET2017教育科技大会上的演讲。在白云峰看来,与医疗和自动驾驶行业相比,AI+教育更容易接近奇点,因为教育场景容错性更高,采集数据复杂程度更低。同时,他期待AI能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的同时,将老师效率提到最高,成为最好的教学方式。

到底什么是更好的教育?

我想讲的故事和我自己相关,时间拉回到10年前,那个时候学而思(好未来)的几个创始人,还在一线讲课。我印象特别清晰,那段时光可能是我过去15年最快乐的时光。

因为,一个小小的课堂,你能够跟学生很好地互动,并且感知他们眼神的回报,但过程当中其实也有很多的痛苦。当时,学而思班非常火爆,所以我们几个创始人都在一线讲课。为了能够抽出时间来做后台教学和研发,我当时在一线代课带了5个班。

但带了5个班之后,很快就满了(当时是小班教学),有很多家长打电话希望我再开一个班。经研究商量之后我答应了,结果又有一群学生来说,“我希望白老师再开一个班”,最后,我大概一周带9个班。9个班意味着什么?我们一个班三小时,基本上除了白天工作的时间之外,晚上、周末全部占满。

这给我带来了成就感,因为我带了北京市最好的学生,我能够感觉到带班过程中,那种发自内心的愉悦。但是,每当周日晚上上完第九个班的时候,周一周二我要躺两天,直到周三上午的11点左右才说得出话。

27小时的直立,并且高强度的课堂互动,其实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损伤。当时我就在想,讲完了这9个班,讲完了一个学期后,我能支撑多少时间?

我那个时候想,如果给我一个麦就好了,我发现那个麦就是一个最简单的AI,帮助老师持续讲课的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后来我们就给一些优秀的老师上了麦,希望老师能够保持他们讲课的状态,但是人毕竟是肉体做的。

讲了那么多,其实只想讲一句话,十年前的事情发生在今天,我们终于看到了希望,我们发现互联网+教育并没有改变教育的本质,无非是进行了所谓的资源远程输送,没有放大优秀教育稀缺教育资源的长宽高,但是AI来了,我们真的有机会把教学环节当中所谓的重复性的、程式性的、靠记忆、靠反复练习的模块,用更好的方式替代人脑,而把人的价值和因素集中在情感的交互、个性化的引导、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上面,我觉得这件事情是非常美妙的。

谈到AI,经常有人问我,AI+教育到底能改变什么?AI离教育近不近?

我说AI离教育很近,原因是什么?就是两点:

1.教育场景有更好的容错性。

在学习迭代的过程中,其实我们是允许容错的,不用达到99.99%,我们在学习的整个交互过程中,能够达到90%就非常了不起了,这件事情不会致命,不像医疗和自动驾驶,所以我觉得AI是非常接近教育行业的。

2. 教育数据收敛性和可控性强。

在整个教学的封闭场景中,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课外教育,一个教室中产生的所有元素,无论声音还是文本,都有机会通过传感器收集起来。其实AI、底层算法在各行各业通用度已经很高了。但是难点在所有行业运用过程中采集数据的复杂程度上,和其他行业相比,教育场景在采集数据上有天然的收敛性和可控性。

科技带给教育怎样的改变?

有人问我老师会不会失业,其实我刚才已经部分解答过了。人工智能对于大组织而言,对于一家大的教育企业而言,我觉得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提升人效,在于在教育领域重新定义人和机器的分工,并且发挥人的价值以及机器的价值。

我们看一下在整个教育行业中所有伙伴公司作的努力,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语义识别还有其他的,我为所有的教育技术创业者感到骄傲,因为我们教育行业真的有机会比医疗行业、自动驾驶行业更有机会接近那个奇点,更有机会让教育发挥更大的效果,能够培养更多更好、更优秀的人。

当然,整个线下教育交互场景中,很多数据是没有沉淀下来的(图象、语音、答题、iPad),于是我们在线捕捉学生的表情、状态、语言、回答问题的方式,并发现很多可以迭代的地方。这可能是在线教育比线下教育更有优势的地方,虽然线下教育依然蓬勃发展,但是我们认为在获取数据这一点上,在线教育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能够采集有效的数据,并且进行实时的反馈。

在教学的整个应用层面上,我们目前在研究互动教学,研究基于教学理念的教育游戏化,以及在教学内容上使用AI。

举两个小例子,这是我们的真实场景魔镜系统,一个真实的教室场景,我们能够捕捉每个学生学习的状态和反应。也许准确度不是100%,比如说一个学生低头的时候,我们会认为他在写作业,通过他的笔和手的信息的采集,也许他笔下在写作业,心里在发呆,但是这不重要。因为我们认为系统的迭代,会比人做得更好。

我们还在做一个尝试,根据一个老师的言语表达、信息传递和肢体互动,我们抽取关于他的一些核心元素,看哪些元素能够在教学交互中高效迭代,或者说,可以被学生高效地感知。

这张曲线图表现的是K-12教学场景中人效和体验之间的关系。横坐标是人效,纵坐标是个性化体验。毫无疑问,我们都希望每个学生能够获得个性化的体验。但是,优秀的,能够产生很好交互的老师非常有限。如何去解决体验和人效之间的差别?行业中有很多做法,如一对一,它大概在个性化方面做得最好,但是它的人效非常低。

线上一对一,面授小班,线下小班,双师模式,面授大班和线上大班……我们发现,最大的痛苦和矛盾在于,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也要提高优秀老师的效能,怎么办?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种可能性,就是双师,虽然双师目前还没有达到面授的效果,但是它在提高人效上面有一定优势。

不管是面部识别还是语义理解,我们希望AI核心的功能是让教学场景中出现这种情况——从黄线左下端,能够有机会到黄线的右上端。既能够实现很高的人效,同时能够关注孩子个性化的体验,这件事情是我们教育+AI努力的方向。

作为一个师者,或者说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我认为最大的成就不是桃李满天下,而是看到自己的学生能够变成自己想变成的样子。

AI+教育,我们是认真的。

—完—

想知道AI加教育领域有哪些最新研究成果?

想要AI领域更多的干货?

想了解更多专家的“智能观”?

请在对话界面点击“找找看”,去获取你想要的内容吧。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