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投资和销售高手沪上商讨 又轰“亿元大片”

      动辄投资数亿的大片是否真的有那么多,炒作对于一部电影的融资作用到底有多大,中国电影对外国资本的吸引力够不够?昨天(6月18日)下午的金爵国际电影论坛“电影营销与发行革命”上,保利博纳老总于冬和多位国际影视投资和发行销售的高手们一起,探讨了中国电影“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中国电影的大片病早已为人诟病,于冬认为,光靠这几部大片撑市场远远不够,而像冯小刚这样的导演,应该多拍1000万这样中等投资的电影,“我们的片量很不够,香港一年能放500多部电影。我们只靠那几部大片是不行的,一部大片从筹备到做出来,至少得三年。所以,应该花力气多培养些导演拍1000万投资的电影,如果有20个冯小刚去拍这样的电影,我们的前景就可观了。”所谓大片,在于冬看来都名不副实,他透露,很多片子的投资都是吹的,其实远没有那么多。而在投资《伤城》时,保利博纳投入了10%,跟香港寰亚合作,“拍完之后,还退回了一定投资,说是钱够了。”这让于冬很感慨香港公司的规范与认真,“要是搁在内地一些不规范的公司,不让你追加就不错了。”影评人周黎明表示,其实好莱坞也有这种情况,好像不说投资大就没面子,但实际上,用最少的钱拍最好的电影才值得推崇,这种偏见应该改变了。

      现在很多电影在找投资的过程中,常常用炒作的方式来吸引投资者,对此,曾经投资并发行过《时时刻刻》《冷山》等多部影片的美国first look 国际影业总裁斯图尔特·福特却认为,大多数公司对炒作是不屑一顾的,他们更看重那些消息是否可靠,演员的市场推广性,还有影片的内容创意。只有那些个人投资者会被炒作迷惑,容易被那些表面的东西吸引。于冬笑称,中国确实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如果一个导演拍了三部戏,就换了三个投资方,而每个投资方都亏了,说明他的投资方都是靠炒作忽悠来的,那些投资方为了进军电影交了学费。”中国电影如何找钱,向国外融资是很多导演和国内公司梦寐以求的。但昨日,美国endgame娱乐公司总裁道格拉斯·汉森(他曾为美国155家独立电影制作公司提供资金支持,总数超过23亿元)却告诫大家,电影的胃口很大,好莱坞的吸金能力惊人,可是对投资者来说,回报却比较小,投资电影是一项高风险的事情。外国资本要进入中国电影市场,风险很高,随着市场都成熟时,投资者才会安心些,就目前而言,还要等待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