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之一比尔·古登塔格
昨天,由美国人拍摄的南京大屠杀纪录片《南京》在广州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导演之一的比尔·古登塔格表示这是一部有力量的影片,并再次表明了拍摄这样一部影片的初衷:遗忘和屠杀永远不要出现在一个短语里。但值得关注的是,与在美国公映时的票房爆满相比,《南京》在中国国内的上映却呈现出雷声大雨点小的奇异状况,在事件的发生地南京,院线甚至选择了放弃这部电影。
在美国,即使是受过很好教育的人也不知道有这段历史。
导演比尔·古登塔格和丹·史度曼曾经因拍摄《双子塔》而获得奥斯卡纪录片奖,谈到接拍《南京》的机缘时,他表示这一切都是因为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自杀:“2005年底,美国在线公司副总裁泰德·莱昂西斯在度假时无意间看到一则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讣告,张纯如在写完《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后因忧郁症发作而举枪自杀,她这本记录南京大屠杀的书在美国卖出了40万册,泰德马上找来了这本书,看完后被深深震撼了。”比尔表示在美国即使是受过很好教育的人也不知道有这段历史,而“遗忘和屠杀永远不要出现在一个短语里”,这就是制片泰德·莱昂西斯自己拿出200万美元、比尔·古登塔格和丹·史度曼克服种种困难拍摄《南京》的精神动力。
有记者问拍摄这部电影时比尔有什么感受,他表示非常紧张,因为这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的很重要、很敏感的话题的电影,“70年过去了,这一事件还经常出现在报纸的头条”。因为紧张,剧组在对资料的收集方面非常仔细:“我们去到内地、台湾、日本、南韩、加拿大、美国当地收集资料,电影《南京》中往往一段镜头是由不同地方的几段资料组合而成的。”
《南京》并不是一部反日电影,而是反战电影。
比尔导演表示拍摄《南京》时在中国和其他地方都有很多人帮忙,像有一位杜峰(音)先生就做了100多个采访,和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做了几十个谈话。但是在日本,剧组遭到了很大的阻力,首先是在寻找亲历过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士兵,当时最年轻的士兵现在也90多岁了,即使是在世的,也还有不少都不愿意出来讲述历史,甚至有《南京》剧组的日本籍工作人员承受不住来自家庭的压力而退出了。
比尔对在日本的工作表示遗憾,他说:“我们在前往日本拍摄之前其实有过预期,希望能够有不少日本老兵在镜头前忏悔在南京犯下的罪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有一位老兵在回忆了自己在南京的经历后,我问他最遗憾的是什么,他说进入南京的那一天非常炎热,很遗憾自己没有带了水再进去。”
比尔认为,虽然日本还是有着不同的声音和态度,但是比例非常少:“日本有个和平组织曾经采访过250位经历过南京大屠杀的士兵,只有7人对自己犯下的罪行表示忏悔,而目前的日本政治家有不少还在继续否认,这是一个双重悲剧。”
日本到现在还没有任何可以上映《南京》的迹象,“和日本的几家发行院线有接触,还有电影节,但是到目前为止都是没有答复,从我的角度猜测,应该是他们觉得在日本放映这样的片子非常冒险,因为题材太特殊了。”
比尔再一次强调说:“《南京》并不是一部反日电影,而是反战电影,认清南京事件的真相,对未来都有好处。”
整个江苏地区只有无锡和平影院拥有一个拷贝。
《南京》在3日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有不少媒体都进行了报道,但是却出现了很多观众找不到地方观看的情况。有北京媒体报道称:“《南京》3日在京上映后呈现出冷热两极的‘奇观’,一方面有许多读者致电本报询问在哪里可以看到影片,一方面放映《南京》的影厅却冷清得出奇。”媒体深入采访后了解到,首先是投入的拷贝太少,整个北京才8个拷贝。而北京院线负责人则认为是由于过分重视商业片的票房效应,《南京》的放映工作忽视了与观众的沟通,才造成了该片“口碑好,票房冷”的尴尬。
无独有偶,《南京》在上海的遭遇也同样是雷声大雨点小,在上海电影节期间的放映场接近90%的上座率让人欣慰,正式上映档期却正好排在即将公映的美国大片《变形金刚》之前一周,《南京》的放映空间着实让人担心,整个上海的拷贝数虽然多过北京一倍,但是和整个上海的院线放映厅以及其它大片的拷贝数比起来只能用可怜形容。
更加难以置信的是,《南京》在本月陆续登陆全国各院线,而这部再现70年前南京遭遇大屠杀浩劫的影片却无缘南京,整个江苏地区只有无锡和平影院拥有一个拷贝。当地媒体报道原因是商业因素占了主导,院线选择“暂时”放弃《南京》。
发布会上有记者询问广州院线负责人是否能够保证《南京》在广州的上映,该负责人表示首先需要媒体的大力推广,《南京》才能有更多人来看,其次院线方面也是尽力保证影厅,比如青宫电影院就喊出了要在7时零7分放映《南京》,以纪念77事变,但是具体的拷贝数在发布会上并没有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