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国产电影交易会上周在青岛落下帷幕。为期三天的交易会成果颇丰,参展影片达1161部,最终达成剧本交易6部,现场销售拷贝40余部。在参加交易的近1200部国产影片中,制作成本较低的小成本电影随处可见,这些“小片”的出路,也成为与会人士关注的焦点。
小成本影片“唱”主角
据悉,本次交易会上,前来参展的制片单位大都将推介重点放在小成本影片之上。北京一家影业公司的负责人透露,该公司一年约制作10部电影,成本大都在五六十万元。八一电影制片厂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一年制作六七部影片,除保证一部投资数千万元的重点影片外,其他的制作成本大多控制在100万元—400万元之间。
业内人士指出,没有大牌明星作为卖点,没有足够资金宣传,使得大多数小成本电影很难进入商业院线,但只要有出色的剧本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小成本影片同样可以出彩,去年创造票房奇迹的国产片《疯狂的石头》就是一例。在好莱坞,去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大放异彩的《断背山》《撞车》《一往无前》等片也均属小成本,不靠大场面,不靠高科技,发生在普通人身边的平凡故事、平实情感一样打动了观众和评委。
在本次交易会上,《最后的和弦》《失衡的美丽》等多部“小片”都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如何让优秀小成本影片获得与观众见面的机会,成为交易会上各方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二级市场开拓新平台
去年我国国产电影制作完成330部,全年票房达26.2亿元。在这330部电影中,能够在影院正式上映的仅有百部左右,且其中不少影片在院线只是昙花一现。上影集团常务副总裁汪天云介绍,集团下属联和院线尽管票房成绩突出,但收入仍然主要来自一级市场。去年,联和院线以“定时、定点、定厅、定片”的方式为艺术影片开设专场,但低成本影片在一级市场还是很难逃避商业影片的驱逐。
在全年26.2亿元票房的背后,大量国产电影生产出后被直接推进仓库的尴尬现实不容回避,与此同时,还有不少百姓因城市影院票价过高而望“片”却步。相关市场调研显示,在二级市场,农村和乡镇观众最希望看到的影片并不是进口大片,相反,他们对国产电影的热情很高。
目前,国内36家院线的1300多家影院构成了电影市场的主体,但在西部大部分和东部部分地县级市,存在着大量院线之外的影院,以及学校、厂矿、社区、农村的固定或流动放映单位,片源紧缺是它们面临的共同问题。业内人士指出,国产小成本影片不应满足于通过出售音像和电视播映权收回成本,主动走入城市主流院线外的二级市场,有望成为小成本影片“突围”院线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