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现状特别报道:中国编剧生存状况调查

中戏从创院之初就有了戏文系

 

电影学院沿用了前苏联教育体制

 

今年美国编剧的这次罢工,使美国影视工业受到极大影响

 

  对于影视圈,观众所熟知的自然都是那些光彩夺目的影视明星和导演,对于幕后的编剧都是知之甚少。虽然有一些编剧中的明星也引起过大家的关注,但是在中国编剧界中却是寥寥无几。而最近好莱坞编剧的罢工事件再次引起了大家对于编剧行业中诸多问题的讨论。

 

  虽然,俗话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但很多编剧对于这句话都不会认同,因为在现实的实际创作中,能够遵守这一创作规律的作品似乎甚少。为大家所熟知的海岩就曾表示过,“不要说导演和演员,编剧现在就连一些技术人员都不如。比如我签约时,会特别在合约中注明,我的台词、细节都不能修改。但是现在很多编剧如果跟人家提出这样的要求,人家很可能就不用他了,因为现在的市场是编剧的供应大过需求,大部分编剧还处于找活儿干的状态,目前是一个买方市场,编剧维权所面临的问题非常复杂。”对于海岩这样知名的大编剧,维权的问题仍然复杂,而对于其他刚刚毕业名不见经传的年轻编剧所处的境地,就可想而知了。

 

  与好莱坞编剧与制片人讨要收益分成相比,中国编剧打得更多的官司还是关于署名权与酬金的问题。编剧在中国影视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十分尴尬,在投资方不能如约履行合同的情况下,多数编剧为了日后的发展也只能忍气吞声。但能签订合约只是知名编剧才能“享受”的待遇,一些刚刚入行的年轻编剧能够得到创作的机会就已经非常难得了,更不敢说权益的保障了。

 

  对于编剧的薪酬,刘震云认为,“编剧的价值在稿酬上无法与演员和导演匹配。现在导演经常抱怨找不到好剧本,其实,在目前的薪酬体系下,如果一部电影需要10块钱的投资,而只付给编剧1块钱,那没有好剧本出现是肯定的。”而这个行业内还存在着一批更为弱势的人群———“枪手”,以一两千元的价格为一些知名的编剧工作。比起大明星动辄上百万元的片酬,编剧智力投资的回报无论如何都显得有些微薄。

 

  学院派发言

 

  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培养编剧的两个主要阵地,因此从这两个学校毕业的影视人也被业内称为“学院派”。虽然两所成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艺术院校,都沿用了前苏联教育体制和延安文艺座谈会时期的创作理念,但发展至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 张宪

 

做“枪手”也是锻炼

 

  中戏戏文系是从1950年戏剧学院建院时就成立了,我们的教育观念的形成有几个方面,最基础的是从生活出发,这是来源于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理念,但是后来这个理念又发展了。我们现在主要的课程设置是以写作课作为主干课,贯穿四年。另外配套的课程还有表演、导演基础课,在排练室里排演自己的作品,高年级还有戏剧工作室,在剧场中从事舞台剧具体的创作;阅读与鉴赏;还有中国话剧史、外国戏剧史、中国戏曲史、作家作品研究、戏剧批评等课程。

 

  谈到就业的问题看怎么定义,如果个体户也算就业的话,那我们的学生没有就业问题。因为大多数搞创作的人都不希望自己隶属在一个单位里,而且现在也很少有单位还留有编剧这一职务。所以只能说他们这样一种以编剧为生的人生活进行得怎么样。我们得到的信息还都是不错的。

 

  一开始做“枪手”,从工作这个角度讲是很正常的,但从创作的角度看又是反常的。因为做“枪手”对于一个学生来说终归是一种锻炼。重实践也是我们系的一个传统,课堂上所学到的和同学自己领悟到的是相辅相成的,学到的东西不放在具体的实践中同学是无法检验的,所以一定要经过一个创作实践的过程。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 郝建

 

更应该教的是商业电影创作

 

  如果谈到电影教育体制,在全世界都没有一个像培养工程师、MBA那样的正规体系。例如在美国学电影,只要是跟创作有关的课程都是放在一起的,包括编、导、演、摄、录、美,只有一个专业叫做“电影制作”。我们学校把各个行业分成不同的系学习,是借鉴了前苏联的教育体制,是一种实用理性的教育体制。说白了是培养工具的,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思维模式上并不是很重视,更强调实用性。而现在电影学院文学系就会比较注重完整作品的教学,另外也增强了一些实践性。

 

  另外,电影学院文学系更注重大师名著,通过阅读名著让学生接受这种剧作的模式。但是我觉得这里面就有一种偏向,我们接触的这些大师都比较偏向艺术文本、先锋文本、作者文本多一点。我觉得更应该教的是商业电影的创作,我就是教类型电影的,但我觉得学生在这方面的训练还是不够的。而且学生现在读的文学作品少了一些,至少从巴尔扎克、雨果读到《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简爱》等等。现在的学生读的作品少的不能再少了。因为如果没有读过这些作品,有很多作品你是没法理解的。

 

  就我现在看到的情况,作为一名编剧需要训练,可以解决一些基本的技能,另外对于自身的才华还是有所要求的。虽然有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去做了“枪手”,但我觉得还是可以理解的,这条路比上四年本科成为编剧的概率还要高,可以用四个字形容,就是“锥在囊中”,终会脱颖而出的。

 

  ■他山之石

 

美国编剧的薪酬状况

 

  美国编剧每年的平均年薪大约是20万美元,当然,大编剧拿的钱比这个多得多,而小编剧拿不到这么多的钱。六大主要的电影公司为每个原创剧本至少会付出10.6万美元的片酬,而电视台会为每一集黄金档的喜剧付出2.1万美元的报酬,为每一集黄金档的正剧付出3.1万美元的报酬。

 

  好莱坞的A级电影是一种“限量产品”,每年能够得到重视的电影也不过100部左右,所以每笔剧本交易都是业内新闻。具体的交易数额都是保密的,但是人们会知道这些交易额大多是“6位数”(数十万美元)。而著名的编剧就可以耍大牌,比如哥伦比亚公司答应曾经写过《美丽心灵》的编剧阿基瓦·高德曼,如果他能在今年编剧罢工之前写完《天使与魔鬼》的剧本,就给他“7位数”(上百万美元)的报酬。

 

  以前,好莱坞编剧的地位相当低下,而现在这种情况正在逐渐改变。在电影界,已经涌现出了查理·考夫曼保罗·哈吉斯这样有“票房号召力”的大编剧。《傀儡人生》的编剧考夫曼曾经于2003年登上“好莱坞权力榜”的第100位,成为惟一一个上榜的编剧。

 

  曾经写过《美国黑帮》的编剧斯蒂夫·泽利安已经和制片厂“Mandate影业”签订了一份合同,为他们写作预算在1000万美元以下的电影剧本,相当于“技术入股”,即拥有这些电影的一半收益权。这种电影往往会“小兵立大功”,如果最终票房达到5000万美元的话,泽利安就可以拿到上千万美元。

 

  而在电视剧领域,编剧的地位比电影高出很多。多数写成一部电视剧原始创意的编剧都会以“技术入股”的形式成为电视剧的制片人,有很多编剧因此成为了“明星制片人”,比如《迷失》的编剧J·J·阿布拉姆斯,他从电视领域向电影领域发展的第二部作品《纽约大浩劫》(《Cloverfield》)开始时竟然被冠以“未命名的J·J·阿布拉姆斯项目”,以取得宣传的效果。


 

相关链接:

编剧现状特别报道:从每集八万到每部百万

编剧现状特别报道:金字塔下 风光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