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昨天在全国正式上映,映后组织了专家研讨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彭加瑾、著名演员于蓝、电影理论家梁光弟等多名学术专家、电影学者对影片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影片立意深远、构思巧妙,弘扬了奥林匹克精神和永不放弃的民族精神,既是一部优秀的体育电影,又是一部出色的传记片。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除了构思巧妙,彭加瑾对《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立意也大为称赞。“当时的社会能提供给运动员的机会少得可怜,要不是张学良的私人赞助和华侨的帮助,刘长春是不可能去参加奥运会。他孤零零去了美国,又因为旅途疲惫没能进入决赛。这是一个比较悲的故事。但《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没有沉浸在‘悲’里面,反而强调这是一次壮举,表达了我们民族对奥运会由来已久的向往。这个翻案文章就做得相当漂亮!”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故事主线是刘长春从中国赴美参加奥运会的航程,其间穿插刘长春在东北大学、北平等地经历的事情,生动地刻画出了“中国奥运第一人”的形象。由于刘长春是我国的短跑健将,电影巧妙地采用了三段不同的“赛跑”来体现刘长春的性格。第一段是刘长春在东北大学学习时,参加华北运动会,在最后关头战胜了日本选手为国增光;第二段是在海船上赛跑,赢得了时间,终于在奥运会开幕式之前赶到;第三次赛跑才是在奥运赛场上的比赛。彭加瑾对这三段跑给予高度评价,将之比喻为“三段华彩的乐章”,“如果光是拍赛跑肯定比较乏味,但《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编剧和导演构思巧妙,这三段赛跑每次缘由和结果都不相同,却都生动地体现了刘长春身上不放弃、不屈服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