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包婴儿》影评:城市政治文化的忧伤批判

调包婴儿/The Exchange(2008) 电影图片 剧照 #01 大图 2100X1400

 

  虽然在主题上与《神秘河》有一定的近似性,但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新作《调包婴儿》涉及的内容更广也更复杂。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切入点很小,就像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从别人口里听到的那样:一个小男孩失踪了。然而事件并没有到此为止,接踵而来的是1928年洛杉矶的社会百态,伊斯特伍德通过强烈的情感力量,以及风格化的电影手法,对当时当地权利结构进行了全面批判。安吉丽娜·朱莉的声誉为这部电影增光添彩,她的表演也很好,很有冲击力,这归功于朱莉极力不做作,也不去有意识地勒紧自己情绪的表现。

 

  编剧J.Michael Straczynski在发现这个历史事件的时候感到异常兴奋,因为它如此荒谬如此臭名昭著,却没有一部电影有所提及,于是他开始野心勃勃地构思剧本。剧本写得很棒,可以看出他对人物、社会及政治的元素经过了非常深入的考虑和研究,戏剧张力沉着而又坚实,推动着141分钟长度的影片缓缓行至顶峰。

 

  影片一开始,伊斯特伍德就通过吉他和钢琴伴奏营造出忧郁的氛围,采用非常缓慢的节奏强调了单身母亲Christine Collins(安吉丽娜·朱莉饰)和她十岁的儿子Walter的日常生活。一个平常的工作日,Christine因公晚归后发现Walter失踪了。差不多五个月后,她被告知儿子出现在伊利诺斯州。记者和警察来劲了,硬是安排母子俩在火车站相见。小男孩一下车,Christine就发现这并不是她儿子。尽管各方面的证据,包括Walter的牙医、老师和同学都表明这男孩是假的,但是警方死不认账,甚至连神秘出现的小男孩也一口咬定自己就是Walter,这难以置信的一切令Christine发狂。

 

调包婴儿/The Exchange(2008) 电影图片 剧照 #02 大图 2100X1400

 

  Christine被断言得了妄想症,至少警察这样认为,他们立即把Christine送进了疯人院。此时,电影的羽翼才真正伸展开来——通过看似普通案件的细枝末节,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逐渐渗透到警察局、法律系统、医疗体制和市政部门。起初,这种深入的力量来自于一位传教士:牧师Briegleb(约翰·马尔科维奇饰)的努力,一开始他帮助Chtisine是为了通过她的案子将部门的违法行为公之于众。事情发生转机是因为一个男子向警察动人地讲述了自己十几岁时的经历,他遇到过一个专门绑架杀害小男孩的可怕杀人犯Northcott( Jason Butler Harner饰),并拒绝成为这个精神失常的年轻人的同伙。

 

  最后,无论事情拥有怎样的结局,警察局长、市长、凶手和其他的人,都成为了公共档案的一部分,成为了洛杉矶历史中无关痛痒的一段小插曲。《调包婴儿》《唐人街》《洛城机密》一样,对城市政治文化进行了令人悲伤的批判。

 

调包婴儿/The Exchange(2008) 电影图片 工作照 #54 大图 1500X875

 

  面对一样的材料,不同的导演一定会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伊斯特伍德处理方式的最好描述或许是:极度的谨慎和周到——对故事的核心元素,对私人与公众间的流动性,对生和死的残忍武断,对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事物时的不同态度,对成人施加在孩子身上的毁灭性的行为,对他出生的那个时期加利福尼亚的生活状态等种种材料的谨慎和周到(伊斯特伍德出生于1930年)。尽管故事的主题比较黑暗,但是《调包婴儿》算得上是伊斯特伍德视觉上最生动鲜明的一部作品。

 

编译/辛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