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影评:上半部愉悦 下半部悲伤

《切·格瓦拉传》剧照

 

   一晃就是二十年,昔日凭借《性,谎言,录像带》在戛纳一鸣惊人的索德伯格已然步入了中年。这一次,斯蒂文·索德伯格携着“二合一”传记史诗片《切·格瓦拉传》再战美丽的海滨“沙场”。

 

避免高傲 决不借鉴大卫·里恩

 

  索德伯格这些年在商业圈摸爬滚打,练就了不少好把式,也绕了不少冤枉路,但这些经历确实增强了以拍独立电影出身的索德伯格在商业方面的可信度。很难想象索德伯格这一代美国导演里,还有谁能完成这套切·格瓦拉的传记片,因为不仅要考虑导演的影响力和综合能力,还要考虑到格瓦拉作为革命偶像的复杂经历和特殊地位。

  索德伯格指导全片的态度是:避免出现高傲的姿态,决不借鉴大卫·里恩《阿拉伯的劳伦斯》《日瓦格医生》)式华丽松散的史诗片风格。如此这般,他的影片更像是一场引人入胜并充满思考的马拉松长跑,视线牢牢地聚焦在了格瓦拉的个人魅力、政治见解,以及他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所经历的革命洗礼历程上。

  《切·格瓦拉传》充分显现出作者对观众智慧的信任,这实在是振奋人心。并且,该片很像是专门为格瓦拉的信仰者所准备的礼物,因为它没有考虑观众是否熟悉这一段历史,如果你“空手而来”,那么极有可能是“空手而去”。五个小时(包括幕间休息)的放映长度像一座令人怯步的山,许多人在它面前发出了有心无力的感叹,但是上下两部最好不要分开发行,否则会大大削弱第二部的效果。

  电影市场的挑战的确很凶险,使人难以招架,《切·格瓦拉传》应该能获得大多数评论家的青睐,但它面临的困境是:观众要么是坚定的索德伯格影迷,要么就是忠诚的格瓦拉追随者。

 

一部关于理想和信念的电影

 

  影片上部一开始就给观众来了个“下马威”,时间和国家出现了无序的交错,既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场景设定,也没有故事背景的交代。成为影片结构支架的是格瓦拉1964年底的纽约之行:这位著名的革命家、危险的共产党员率领古巴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大会。他在联合国发表的演讲、他的电视访谈,他在公众场合的出现(都使用了黑白胶片)与1956年他的第一次古巴之行和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下的古巴革命形成对照。基本勾勒出了一位英雄的成长史。

  影片下部的时间点移到了1965年,格瓦拉放弃公民身份后离开古巴前往玻利维亚指导革命,两年后,他在玻利维亚辞世。

  《切·格瓦拉传》是一部关于理想和信念的电影,影片上升到了比较智慧的层面,然而对于大众来说,复杂意味着冒险,深刻意味着枯燥和学院派。索德伯格在电影中尽量采用自然光,抛弃浪漫主义的空壳。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威风凛凛的演出集中刻画格瓦拉的男儿本色,而不是符号化了的“英雄”形象。格瓦拉大公无私,心怀慈悲,他热爱真理、正义和诚信,即便在玻利维亚直面死亡的最后时刻,他还坦诚地说道:“我相信人类。”

  影片下部对格瓦拉在玻利维亚遭遇到的挫折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上一部中革命成功所带来的希望和愉悦在玻利维亚渐渐消匿,这使得整部电影(268分钟)的后半段充斥着苦难和悲伤,加上漫长艰苦的丛林游击战所带来的视觉上身体上的刺激,令观众的情绪变得异常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