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委团饱受争议 “发明”新奖项讨好大牌

  肖恩·潘坐镇的评委会,在各奖项的“分发”过程中做出了一连串令现场记者感到匪夷所思的决定———包括“发明”新奖项讨好“大牌”和熟人。“政治狂人”肖恩·潘以满足个人趣味的最终结果,“牺牲”了竞赛单元中多部视角独特、艺术水准高的影片,其中包括以色列动画电影《与贝希尔跳华尔兹》以及贾樟柯《二十四城记》。幸而,在最高荣誉面前,评委会还是选择“顺应民意”。法国导演洛朗·冈泰根据前《电影手册》影评人弗朗索瓦·贝高多的半自传体小说《墙壁之间》改编的影片《高中课堂》在戛纳赢得了观众的心,也得到了“金棕榈”垂青。

  第61届戛纳电影节于当地时间昨晚落下帷幕。时隔21年,法国电影重夺金棕榈,主要奖项几乎被欧美电影人包揽;亚洲电影,包括贾樟柯执导的、得《电影手册》主编让-米歇尔·付东大力推崇的《二十四城记》,却在获奖名单上集体“消失”。

  肖恩·潘坐镇的评委会,从开幕当天开始就饱受争议。一位坏脾气、政治立场激进的美国演员,带领三个年轻女演员、一个伊朗漫画作者、一个泰国导演和一个墨西哥的导演,这样的阵容如何让这座体现欧洲艺术电影价值观的金棕榈奖杯保持“成色”?其实,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构成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在定下评委会主席后,主席会负责邀请五位评委,电影节主办方则负责填补其余的三位评委坐席。所以,很大程度上,评委会主席的口味决定了整个评委会的口味。尽管潘主席一再表示会公平对待所有参赛片,不会照顾“熟人”和“大牌”,但最后的结果却让人不得不重提这两个刺眼的词。

  两个增设的“特别奖”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如果说凯瑟琳·德纳芙是“大牌”,伊斯特伍德则是肖恩·潘对“熟人”的特别照顾———伊斯特伍德即将在5月31日迎来78周岁生日,对于这位曾帮助他获得奥斯卡影帝殊荣的导演,肖恩·潘怎能不送上大礼?肖恩·潘对此给出了一个有点荒诞的解释:“我觉得有必要用这个奖来感谢一些电影人,他们是我们走上电影道路的原因,而如今,他们仍精彩地活着,并坚持拍电影。”

  评委会大奖和评委会奖分别授予两部媒体评价平平的意大利电影《俄摩拉城》《明星总理》,是获奖名单中最让人无法理解的选择———既达不到“阿谀”的效果,也无法反映几位评委对电影的艺术品位。唯一可以判断的是,这两部电影都抓住了“政治狂人”肖恩·潘的软肋,胜出的原因应该是影片中尖锐的政治话题。哪怕用评委会奖鼓励新加坡导演邱金海只花了九天拍摄的《我的魔术》,都不会这样令人遗憾。

  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奖的选择也颇值得玩味,简直是“戛纳同学会”。土耳其导演努里·比尔吉·锡兰和比利时的达内兄弟,前者的电影必然参赛戛纳,后者更已经拥有了两座金棕榈奖杯。当然,《三只猴子》和《洛娜的沉默》毫无疑问都是优秀的电影作品,只是,《三只猴子》并没有很大超越《气候》《乌扎克》,而达内兄弟更不需要用这样一个奖来锦上添花。肖恩·潘主席用这两个没有太大意义的奖来安抚邀请他来戛纳的电影节官员,既没有创意,也不够“谄媚”。

  影帝的选择,是评委会“好莱坞式”审美品位的体现,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对格瓦拉的演绎难度的确很高,感谢4小时28分钟的片长,他出现在银幕上的时间绝对是所有参赛片里众男演员中最长的。不过,就连最基本的语言,德尔托罗也许都没过关,早报记者在现场曾听拉美国家的记者说起,德尔托罗在片中的西班牙语口音并不够“古巴”,也体现不出格瓦拉的语言天才。

  影后的归属是一个巨大的意外,却制造了颁奖礼现场最动人的瞬间。《越线》中四个儿子的母亲的扮演者桑德拉·科尔维罗尼,是一位45岁的非职业演员。该片的两位导演上台代替她领奖。导演托马斯动情地透露:“桑德拉今天没能出现在这里,因为她遭遇了一件特别特别可怕的悲剧———她流产了。我想,在这个时刻,没有什么比这个奖杯更能安慰此刻身在圣保罗的她。”至此,今年这个令人哭笑不得的评委会,总算没有把脸丢光———幸好,走上领奖台的不是安吉莉娜·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