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幕后揭秘 “东方禅意”点缀美式思路

功夫熊猫/Kung Fu Panda(2008) 电影图片 剧照 #38 大图 2000X1818

 

  今年6月20日,一头重度肥胖的熊猫笨拙地爬上了中国的大银幕。短短三天,好莱坞梦工厂出品的影片《功夫熊猫》征服了130万名中国观众,累计上亿元的票房彻底扭转了“在中国上映的动画片必遭惨败”的魔咒。

 

  以熊猫为主角,实际上是近年来“动物主题动画片热”的延续,可爱的动物相比于真人,更容易得到观众的青睐。《虫虫总动员》《快乐的大脚》《料理鼠王》都是此类作品中的翘楚。《功夫熊猫》在此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将中国功夫和动物相结合,憨态可掬的熊猫和眼花缭乱的动作场面给影片上了双保险。

 

  献给中国的一封情书

 

  上世纪70年代,李小龙和香港功夫片红遍美国,周六早间的电视节目被这些低成本的B级功夫片占据着,拳脚棍棒之间,不少美国青年被耳濡目染成“中国迷”。几十年过去,当年的男孩已经成了中年人,《功夫熊猫》的导演约翰·斯蒂文森就是其中之一。他花了很多心思研究中国画、建筑、雕刻和功夫电影,尤其喜爱《卧虎藏龙》《功夫》。他说:“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过支持弱者战胜恶魔的情结,而我又是一个中国功夫和中国文化的爱好者,《功夫熊猫》的主意就是这样出来的。”  

  的确,当年功夫片的痕迹在片中比比皆是:包子、筷子、面条和高跷都成了影片的道具。熊猫阿宝与师傅抢碗的桥段来自《蛇形刁手》里成龙袁和平的父亲袁小田抢碗的段落;阿宝滚落山头的那场戏颇为出彩,其灵感来源于周星驰《破坏之王》里的绝技“无敌风火轮”;虎、鹤、猴、蛇、螳螂五大高手的招数是对中国形意拳的致敬。突出了鹤的轻盈优雅、猴的敏捷灵活、虎的刚猛稳健、螳螂的刚毅机智,蛇的速度、流动性和爆发力。

  只是主创人员受李小龙的影响太深了,动物们只要一出腿就全变成了李小龙腿法(不信可以听听它们在电影里出腿时的叫声……)。片中的“白纸秘籍”显然是中国武侠小说的神髓之一,李小龙的《死亡游戏》里也运用了这个桥段。影片“搞笑+情节剧+动作场面”的套路则无疑是照搬成龙电影。

  在造型设计上,“五大高手”中的老虎造型汲取了京剧脸谱的元素,有厚重的眼影,体型完全遵循一只猫的比例。“猫的身材天生是用来搏击的,从脖子到脊骨再到尾尖呈一条直线,它的力度取决于上半身,几乎可以变幻成任何姿势。每一个动作都很优雅,几乎像舞蹈,但又有雷霆万钧的气势。”

  斯蒂文森谦虚地说:“《功夫熊猫》是献给中国的一封情书。”

 

  纸上谈兵没有纰漏

 

  虽然打出中国功夫和中国文化的卖点,可是《功夫熊猫》的核心团队对中国的了解,其实都是“纸上谈兵”。

  影片的导演坦言,他没有到过中国,甚至还没见过一头活的熊猫。电影的高级灯光师韩雷是中国人,加入梦工厂动画公司后专门进行动画片里的灯光特效设计。韩雷在接受一些国内媒体采访时表示,《功夫熊猫》的主创核心没有华人,除了艺术指导Tang Kheng Heng是柬埔寨华裔。影片的武术指导鲁道夫是个法国人,一个武术高手。他花了18年时间学习空手道、跆拳道、以色列军用搏击术,但就是没有练过中国功夫。

  然而,这一点似乎并未减损影片本身的质量。那么,一个好莱坞制片公司,为什么反倒能在一个中国题材中占得先机呢?导演斯蒂文森的话很能说明问题:“我没有到过中国,所有关于中国的知识都是通过互联网了解的,而且都查了两遍。可以说,我们的电影哪怕一帧一帧地放都不会找出任何错误。”

  鲁道夫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们请中国的武术指导给动画制作人员上课,有时一上一整天。课程包括分析各种武术流派,了解动作的力学原理,观摹功夫电影,然后由动画师们画出分解动作。动画部成员都参加了太极拳训练课程,还反复观看了中国动画片《哪吒闹海》《大闹天宫》

  《功夫熊猫》设计动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不以西方式的魔法来“神话”中国功夫,也不以华丽的慢镜头敷衍,片中的一招一式必须是写实的,力求传统功夫片的真实和力度。

  在被问到最希望观众看到什么时,这个法国人回答,我希望观众能首先看到那文化中的正直,美丽的建筑和风光,还有功夫的美。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