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初近照
由《无穷动》导演宁瀛执导,中国首部精神病题材的喜剧电影《A面B面》将于月底上映。今日下午16点,导演将携芙蓉姐姐、陈晓东、袁文康到新街口影城与影迷见面,当晚还将在新街口万达影城出席观众见面会。《A面B面》中,张静初饰演一位精神病患者,因与前夫(袁文康)旧情复燃而试图将现任丈夫(陈晓东)送进精神病院,最终压力太大令自己精神错乱。因拍戏无法来宁,张静初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她坦言,片中“人人都是精神病”的说法并不是夸大其辞。
拍地震患上抑郁症
记:对片中“人人都是精神病”这句话怎么理解?
张:其实我认同“人人都是精神病”这句话。我觉得现实中的每个人其实都或多或少的有精神病的症状,例如抑郁、过分自责等等,只是没有严重到像我们平常看到的精神病院里的病患一样。在我拍《A面B面》的时候,去精神病院体验生活,医生告诉我们说:“只要持续低落的情绪超过3星期,便有轻度的抑郁”。
所以之后我一直告诉自己要小心情绪,在我们拍《红河》的时候张家辉就有过抑郁症,他平时待大家都很好,但很容易就心情低落,不开心,话也很少了。病症困扰了他很久,拍完戏他就回香港治疗了,《证人》我们再合作,见到他时,他又恢复到以前的阳光和幽默了。我在拍完《唐山大地震》之后,也曾有过抑郁的症状,一度沉浸在悲伤的气氛里出不来。持续了两个月左右,对生活啊,工作啊都有不小的影响,不过幸亏警觉得早,及时调整了,才避免走得更远。我就是选择拍一些好玩轻松的戏,放松自己,再辅助以旅行、跳舞等一些运动,会好很多。
所以我觉得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没有人的精神能一直处于阳光的制高点,都会有低落的时候,只是希望大家能意识到这点,来主动调整自己,让自己快乐起来。
去精神病院体验生活
记:你的每一部电影都能让观众看到不一样的张静初,这次《A面B面》中,你塑造了一个为爱抑郁的人,你如何理解这个人物?
张:这次的角色其实是一个被现实和爱情撕裂的人,她的骨子里是很爱袁文康饰演的前夫的,但她又很现实,喜欢优渥的物质生活,便爱上陈晓东,当她拥有了物质之后,她发现自己最爱的还是前夫。所以,她就这么一直被欲望所困扰,爱情也好,物质也好,她什么都想要,要得太多,也才会困扰。虽然有点极端,但我觉得这也是现代人中的一个缩影,在得失之间徘徊不定,又很贪心的什么都想据为己有。
记:当初演《门徒》时,你去戒毒所体验生活,这次《A面B面》又如何体验抑郁症患者的心态、生活状态?
张:这次我们也去了精神病院体验生活,与医生交流,也正面接触了不少的精神病人,去观察他们,把自己当成他们,慢慢地我们就发现他们都很喜欢自责、委屈、厌世,而且喜欢机械地重复一个词语或是一种动作。这也为后面的表演打下了基础。关键是进入角色之中了,理解起来就不会觉得难了。表演时把自己想象成这个角色就会好很多。比如对着窗户喃喃自语,最后抱着大狗一动不动地泪流不止。
演过的角色都比自己苦
记:你认为对你意义重大的几部戏分别是什么?
张:《孔雀》,是第一部被大家认识的戏,这个角色对我来说也是永远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
《芳香之旅》,演了一个从17岁到57岁的人,没想到自己能演那么大年龄跨度的,一次不错的尝试。
《红河》,我演的阿桃,像《小王子》小说里预言的一样,她就像人间的小天使,每个人都有。只不过社会上的很多利益诱惑吓跑了她。这个角色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一个角色,是非常难演的一个角色。
《门徒》,让很多香港观众认识了我。这个角色本身也是个很有意义的角色,能警示很多人,让人不去触碰毒品。演完《天水围的夜与雾》,我才明白为什么香港每月八千块的救济金四口之家根本不够用,因为这在大陆看来是很多的了。而《芳香之旅》则是让我感叹我父母那一代生不逢时。《唐山大地震》拍摄中,我亲身走到了地震现场,与经历过地震的人们一起演戏,比一般的人有更多机会接触这不幸的灾难,也看到了灾难带给人们的无尽苦楚。我觉得我饰演的角色基本上每个都比我苦,也让我透过这些角色认识到更真实的生命,所以,看看他们,才发现自己曾经认为的苦,都只是空中楼阁,是不值一提的。
记:你还想尝试或挑战什么样新鲜的角色?
张:其实今年拍的电影都与以往不一样。像《守望者》里是演了一个风情万种的女人,有着妩媚的舞姿。可能之后我会尝试演一些喜剧,也许会演些30年代的戏,也许是妩媚风情的女人,也许演个女特工,都是有可能的,关键是要有变化,因为我不想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