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发展中的冷思考 上半年中国电影产业透视


《叶问2》票房不俗

 

  2010年上半年,中国电影创作、电影票房、观众人次及影院数量持续保持健康高速增长态势。截至6月30日,已审查通过影片288部;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总收入484064万元,超过2008年全年票房总和;全国新增影院149家,银幕596块,接近2009年全年的增长水平。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预测,2010年全国影片产量有望达到500部,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收入有望突破100亿元,全国新增银幕将突破1000块。


  看点一:中小投资影片崛起


  电影市场正在由大片垄断向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化发展转变


  【现象】 截至6月下旬,2010年共有《叶问2》《大兵小将》等8部国产影片票房过亿,票房在1000万到1亿元之间的国产电影至少15部,比历史同期水平大大提升。电影市场中,各种投资规模的影片开始呈现均匀分布,既有投资相对较大的《孔子》、《叶问2》、《锦衣卫》等影片对电影市场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也有《杜拉拉升职记》《越光宝盒》《全城热恋》《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人在囧途》《海洋天堂》等中等投资规模的影片成批涌现,在主流市场上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份额。


  【分析】 童刚表示,2010年上半年,中小投资规模影片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标志着中国电影市场正在由大片垄断向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化发展转变,中国电影市场的种类结构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也预示着中国电影创作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精神需求的能力在日益加强。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中国电影市场多样化格局的出现,与市场总体规模扩大、观众观影频次增加密切相关。“不同层次的观众对不同类型电影的需求越来越大,已经不再是几部高成本、大制作的电影就可以满足的了。”同时他也指出,这一现象的出现,与近几年中国电影海外市场拓展不利有一定关系。“国际市场不可预期,导致高成本影片难以收回成本,更多制片方转向中小成本投资的影片,立足巩固国内市场。”


  “从2010年上半年市场上出现的影片来看,中国电影正在由大片畸形发展回到良性发展的轨道,电影市场正在由膨胀回归理性,从追求规模向追求良性收益转变。”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说,“过去古装、武侠曾经占据了中国电影市场,更多制片方已经意识到这种模式继续下去的巨大风险,这为中低成本影片提供了发展空间,一大批与日常生活经验有紧密联系的影片开始受到青睐。”


  看点二:青年导演集体发力


  新人新作受资本眷顾,仍需遵循艺术规律


  【现象】 2010年上半年,《东风雨》、《杜拉拉升职记》、《海洋天堂》、《80’后》《决战刹马镇》等青年导演的作品批量出现在国内电影市场,并且取得了不俗成绩。《杜拉拉升职记》票房超过1.2亿元,《决战刹马镇》、《80’后》也成为电影市场的“黑马”,在年轻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分析】 前几年,青年导演电影作品给人们留下的更多印象还是“自我表达”、“灰色叙述”、“地下电影”。而今年上半年,青年导演的作品不仅集体进入城市主流院线,其观众口碑和票房成绩甚至超过了一些同期上映的大陆、香港合拍片。


  饶曙光认为,与第六代导演过分迷恋自我的电影表达相比,近期上映影片的青年导演对观众和市场更加尊重,这使他们在创作中不再是纯粹表现自我,而是努力寻求与观众的联系,通过影片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力求与观众产生共鸣。


  毫无疑问,这一批青年导演的崛起,与大量资本涌入电影产业密切相关。“一个公司投资一个年轻导演的作品,实际也是在创造公司未来的盈利空间。”《决战刹马镇》制片人卓顺国说。然而,在尹鸿看来,资本对创作的干扰也正是令人担忧的问题所在。


  “与第六代导演相比,这一批青年导演显然更适应商业资本,但往往处女作没有话语权,受商业资本干扰过多,破坏了艺术完整性,这个现象在上半年上映的青年导演作品中非常突出。”尹鸿表示,目前中国电影产业中投资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意愿过大,而既有商业经营头脑,又尊重艺术规律的制片人却严重缺乏。“中国的电影观众是和中国电影一起成长的。现在的电影观众已经比较成熟,这需要电影创作也逐渐理性成熟,首要的就是平衡好商业和艺术之间的矛盾。”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