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高梅破产结束大片时代 007面目全非


007将老矣?

 

  有着86年历史的米高梅电影公司宣布破产,结束了它的大片时代。

 

  电影史上最风度翩翩的间谍007在下一部影片中很有可能变成一个平淡无奇的30岁退伍军人。

 

  这是因为《007》系列的东家米高梅电影公司在11月3日毫无悬念地申请了破产保护。债权人同意免去米高梅40多亿美元的债务,以换取重组后新公司95%的股份,而在2005年获得米高梅大量股权的索尼公司将退出。米高梅方面提出的重组方案包括引入JP摩根银行的50亿美元贷款,并将公司管理权移交给望远镜娱乐公司(Spyglass Entertainment)的两位创始人。

 

  这样一来,米高梅传统的大片策略将彻底宣告结束。望远镜娱乐的一半股权由私募股权投资公司Cerberus Capital Management持有。它给出的预算方案仅为米高梅所提预算的一半,计划每年仅制作四到六部电影,其中多数预算都不高,每部只有5000万美元左右。

 

  尽管米高梅电影公司获得新生后的第一个计划就是开拍第23部《007》,但它再也无法延续《007》系列高达2亿美元制作费用的传统。为此,米高梅表示,将出让《007》新续集一半的版权,寻求一名愿意负担所有制片费用的伙伴。这位开阿斯顿·马丁豪华跑车的间谍在接下来的剧本中有可能因为费用等问题改换身份,被塑造成一个经历过阿富汗战争的30岁上下的退伍老兵。

 

  好莱坞靠拍摄豪华大片来吸引人们注意力的传统始于1920年代。但这一策略一直存在巨大风险,20世纪福克斯公司在耗资巨大的《埃及艳后》上几乎搞得倾家荡产;米高梅自己也在2002年与香港导演吴宇森合作《风语者》时一败涂地,1.2亿美元的投资只获得了4400万美元的票房。在2005年经历了索尼注资之后,米高梅的股权结构日益复杂,各家股东利益并不一致,它的大片战略更是举步维艰。因为其中很多股东都是更着眼于眼前而非长远的财务投资者,而电影发行的性质和所需资金的庞大规模使得投资娱乐业一般都是做长线投资—传统电影公司和投资人的想法始终南辕北辙。

 

  在米高梅宣布破产之前,007的命运曾经有过一次翻盘的可能:投资人亿万富翁卡尔·伊坎(Carl Icahn)拥有米高梅15%的债务,他一直在劝说米高梅的债权人,希望能让米高梅与竞争对手狮门娱乐公司(Lions Gate Entertainment Corp.)合并。但这个想法最终没有实现,这使得米高梅注定落入一个卑微的未来—债权人们的目标就是极力削减成本,他们已经决定将米高梅的院线发行工作外包给另外一家电影公司,集中精力做好低成本的有线电视频道和在线点播服务。

 

  米高梅的衰败始于1950年代初

 

  1948年 美国最高法院的规定迫使米高梅放弃了放映业务,从而无力维持大片的高产量和质量。

 

  1957年 米高梅第一次出现了亏损。

 

  1967年 加拿大投资商埃德加·布隆夫曼买下米高梅,但他不善于经营娱乐事业。

 

  1969年 米高梅被转卖给了拉斯维加斯的赌业大亨科克·柯克里安。

 

  1981年 科克·柯克里安买下联艺(United Artists)并入米高梅。

 

  1986年 柯克里安将米高梅以14.5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CNN。后因CNN资金紧张,他又买回了部分资产。

 

  1990年 柯克里安将米高梅公司的股份以13亿美元卖给以吉安卡多·帕瑞蒂为首的意大利财团。

 

  1996年 柯克里安以13亿美元的代价再次获得米高梅的控制权。

 

  2001年 米高梅靠《汉尼拔》《律政俏佳人》开始有了转机。

 

  2002年 吴宇森的大片《风语者》票房惨败,导致公司股价暴跌。

 

  2005年 索尼(美国)公司出资48亿美元收购米高梅,但之后它拍摄的影片都票房平平

 

  2008年 米高梅遭遇信贷危机

 

  其他美国影业巨头近况

 

  华纳兄弟

 

  从2000年至今,华纳兄弟影业几乎都排在前三名。很大原因在于它拥有《哈利·波特》和《蝙蝠侠》系列。

 

  派拉蒙

 

  因为《变形金刚》大卖,派拉蒙趁机推出赚钱的《钢铁侠》系列。

 

  20世纪福克斯

 

  早期凭《星球大战》系列大火,2010年靠《阿凡达》再次耀武扬威。

 

  环球影业

 

  近年卖座电影包括《谍影重重》系列以及《金刚》。但《金刚》投入2.07亿美元,在美国的总票房才2.18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