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侠侣》海报
据香港中通社报道,香港《紫荆》杂志第242期刊文《旧瓶新酒:2011港产贺岁片》。文章指出,综观新年港产贺岁片,除必有的喜庆团圆气氛外,呈现出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旧瓶装新酒”,延续过去成功的影片品牌;二是明星当家,港产贺岁片明星特征高于影片本身的故事性。
文章称,进入岁尾,香港的新年气氛渐浓,贺岁片与购物节“结合”,自然是互相“造势”。2011年港产贺岁片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期间共有9部贺岁片同期上映,一起“分蛋糕”,分别是:《神奇侠侣》、《新少林寺》、《新食神》、《72家租客2》、《我知女人心》、《家有囍事2011之最强喜事》、《全球热恋》、《财神客栈》及《我爱香港》。
今年港产贺岁片,呈现了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旧瓶装新酒”,除《我爱香港》外,其余8部不是拍续集,就是拍改编;二是明星当家,明星纵然是票房“毒药”,但像明年贺岁片这样,一个明星出演多场戏,在同一档期里“自己打自己”还不多见,凸显贺岁片市场的激烈竞争。
通常,香港电影业界将一年分成四大档期,即春节、复活节、暑假和圣诞节(连同元旦)。春节是华人的传统节日,人们更愿意看与自己生活和文化更接近的本地制作影片。难怪有人说,香港电影的贺岁档为中国人缔造了一个完全属于自已的电影节日。
最早的港产贺岁片,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到了90年代,香港的贺岁片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渐成熟,形成了烘托喜庆、表现团圆的定式,以及适合一家大小共同欣赏的“合家欢”特性。如《家有喜事》、《富贵逼人来》、《富贵吉祥》、《东成西就》等都是贺岁片的经典代表。
无论“新瓶”还是“旧瓶”,票房是“硬道理”。但正如一位资深业内人士所言,港产贺岁片同质化、低创意、炒冷饭的特点背后,是香港电影业作为创意产业后劲不足,已有逐渐被内地同业超过的明显趋势。
内地一直是港产贺岁片的重要市场,不少人常以内地13亿人口当成潜在市场,相较香港700万人口,内地市场对每部影片都是不可抵挡的诱惑。但随着1997年底内地导演冯小刚的《甲方乙方》上映,开启了内地本土贺岁片的新时代,港产片要在内地市场站住脚,除了明星脸,故事情节更为重要。这正是值得所有香港电影业者重视的问题,创新才是影片的生存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