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电影世家的出身,他有金棕榈的光环,他有 1.9米的身高,他被人称为“凯爷”……这就是我们传统印象中的陈凯歌——高高在上,做思考状。然而随着《赵氏孤儿》上映的步伐越来越近,这位公众眼中的 “大人物”用各种方式放下身段,缩短与媒体与大众距离。昨日在成都,陈凯歌袒露心声,表示自己被“误读”、被感觉不够“亲切”,是因为和媒体、大众接触太少。从《梅兰芳》“想挣脱纸枷锁做平凡人”,到《赵氏孤儿》“被卷入大事件的小人物”,陈凯歌回来了,以一种低调隐忍的方式,以一个“小人物”的姿态,重新开始奋斗。
平民时代的陈凯歌
从大牛人回归小人物
《赵氏孤儿》的故事流传千年,影响东西方,陈凯歌用娴熟的技巧把一个已经知道结局的故事拍得让观众揪心到最后一秒,展现了自己的功底。而在他自己看来,影片更重要的是用一个小人物的视角来关照整个大历史事件,如此才有了葛优扮演的程婴在弥留之际回望人生的写意结局。影片前半部分获得媒体一致好评,而陈凯歌自己认为,后半部分才是挑战,因为要在历史的空白处找到小人物的发挥空间:作为一个父亲,程婴如何抚养大孩子,是把他看作一个“复仇工具”去利用,还是一个个体生命去尊重。用现代眼光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故事,陈凯歌通过影片强调个体生命的价值,这也让历史故事具有了现实意义。陈凯歌说:“电影中强调的个体生命意识,是中国进步的表现。我们在汶川大地震中看到,媒体的表现很给力,在一次次援助中展现一个个个体生命的重要,这是有现实意义的。”
更重要的是,一直被赋予精英意味的陈凯歌,选择加入平民,贴近观众。这不仅体现在影片故事的小人物视角,更体现在他主动贴近观众。他说:“对历史上的忠义之士,我是很崇敬的。正是出于这个目的我才拍《赵氏孤儿》。我个人是很认同‘忠义’的价值观,但对普通观众,你必须有一个通俗的表达方式,让观众理解,而不是去灌输去说教。我的判断是,这是一个平民时代。你必须要适应变化,加入参与其中,这是时代给我的启发。”据悉,陈凯歌的新片将回到现代都市题材,同样是讲一个小人物的故事。
商业社会中的陈凯歌
双重评价标准曾让我很困惑
陈凯歌每部新片上映,公众都以是否超越《霸王别姬》为标准,一方面要求他拍出经典,另一方面又要求票房,陈凯歌一直面临这双重标准的考验。对此,凯爷笑了:“这个标准很高,一度让我自己很困惑。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呢?现在我觉得是应该的。这样才能帮助我拍得更好,才能不辜负大家的期许。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电影必须和它的文化产生连接,这样才有价值,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我对大家的期许非常感动,我把这看做一种动力,也是一种责任,用电影延续我们的文化传统。”
在如今以票房衡量影片好坏的大环境下,还会有经典诞生吗?陈凯歌说:“我也问自己,如果现在的环境,我还能拍《黄土地》吗?答案是很难。经典的产生需要有历史条件,就像你要一棵树在冬天发芽是很困难的。我们以前是导演中心制,就是以艺术家为中心,而市场元素没有介入。经典需要土壤,不是说我可以以一己之力达到的。中国电影正处于一个大发展期,一个孕育期,需要各种形式的探索和尝试。”
因此,陈凯歌不说超越,只求进步。他说:“《霸王别姬》不是我一个人的电影,是大家的电影。我一直希望能拍更好的电影,但目的不是为了超越,这就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是你想就可以得来的。所以我说还需要反复锤炼自己,争取进步。”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