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毯上的孙俪和邓超
在急匆匆的10天里,上海国际电影节终于落下帷幕,电影节期间,给记者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届不如一届,越来越没吸引力。”
首先,电影节对明星的吸引力日益减小。在以往的上海电影节中,还能吸引周星驰、梁朝伟等大牌香港明星,但今年香港的重头明星少得可怜,导演吴宇森也只在头天开讲的电影大师班中匆匆一谈后便绝尘而去。谢霆锋和张柏芝为离婚风波忙得不亦乐乎,也无暇顾及电影节,却苦了记者,因为“他俩不露面都有新闻,还得跟电影节抢版面”。
在缺乏大牌的情况下,邓超、陈坤、孙俪、黄渤等便成了红地毯的香饽饽,电影节也从优秀电影展示变成了商业电影斗秀场,展映的电影大师经典作品往往晦涩难懂,再加上那些商业电影拥有耳熟能详的明星和耳熟能详的八卦,让电影节的八卦味道越来越浓,浓到化不开。
那电影节对普通观众的吸引力有多大呢?恐怕没有几个观众会了解金爵奖的入围影片,也不会有几个普通人去关心得奖的片子到底好在哪里。相比之下值得称道的是,展映单元倒成了上海电影节的最大特色,毕竟在国内平日的电影院里,很难看到欧、日、韩等的优秀影片,如《白兔糖》、《红白蓝》系列、《皮娜》、《情书》等。在竞赛单元不受重视的情况下,展映单元无奈地成为上海电影节的最大特色。
“找钱”是这届电影节的关键词,虽然好莱坞电影人在论坛上苦口婆心地劝告中国同行不要操之过急,尽管王全安炮轰电影节的铜臭味儿,但一拨拨电影人依然把电影节当成一个找钱平台。在电影节发布会集中的酒店的大厅,记者看到某处角落摆着一张孤零零的桌子,上面摆着名片,上前搭讪,对方曰:“这是制片人电话,电影目前只有一个构思,这次是来找投资的。”
另外,活动安排也颇让赶场的记者头疼不已,经常是几个活动在几个地点同时进行,如果面面俱到势必不深入,但要深入势必要有取舍。“去这个还是那个?”成为记者在电影节期间做得最多的一道选择题。
在电影节开幕式上,主办方要求参加的记者都须身着正装,至少也是黑色衬衣,这本是国际A类电影节的传统,无可厚非,但一向对此要求不严的主办方这次板起了面孔,要求必须符合规定,还给每位摄影记者发了一件黑衬衣,但不幸的是,当晚大雨,记者回来后,发现黑衬衣被雨淋后严重掉色,记者们自己的衣服都被染得黑迹斑斑,同事600元一件的鳄鱼恤以后只能当睡衣穿。
这个电影节的状况是否也如这件黑衬衣?外表整齐划一、体面无比,但活动结束后,那些掉色的污痕只有自己知道,并且无论如何揉搓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