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格局拓宽 《赛德克·巴莱》记首功


《赛德克·巴莱》海报

 

  今年是台湾电影全面复苏的一年,有九把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情动人,轰开无数观众心扉。而如愿以偿获得第48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的《赛德克·巴莱》更有可书之处,除了综合素质上的评分占优,更因为这是2011年台湾电影最值得纪念的一部作品。当然,它并不完美,血腥场面稍显过多,以全片五个多小时来看,叙事节奏也比较缓慢,而某些特效的粗劣更为影片的印象分大打折扣。但是如果说台湾电影格局从2011年开始打开的话,首功要记在《赛德克·巴莱》上。


  以往台湾电影的重心大都偏在城市题材,个人际遇或是敏感的内心挣扎,有些别致的小情小调是最容易贴在台湾电影上的标签,也给观众心里造成固有的印象,即台湾电影只有这些爱来爱去的小清新。当然也有《悲情城市》、《稻草人》这些用史诗和荒谬来构建对历史回忆和反思的电影佳作,但数量极少,几乎不见后来者。《赛德克·巴莱》的拍摄不易正出于此,市场上对这类影片的接受度极不明朗,再加上题材沉重,投资庞大,投资者还是纷纷却步。所以非凡人成就非凡事,魏德圣对台湾历史的关注甚至沉溺让他坚持了下来,他觉得我们的根源都无从了解的话何谈对未来的规划,即使拍摄期间天灾人祸不断,他始终没有低头,这种坚持态度让他站稳脚跟,并不断引来跟随者,始有《赛德克·巴莱》片尾那8分种的“天使名单”:都是为了支持这部电影的热心人士。


  回到电影本身,《赛德克·巴莱》讲述的雾社事件涉及成因复杂,关键在于日本殖民者与本土少数民族的文化冲突,文明进化虽然有高低,但人之为人的尊重却是最根本的。魏德圣的手法并不偏颇,当然对作为主角的赛德克族人美化可以理解,妻儿在雾社事件中被杀,日本人的悲痛也有不少篇幅展现。这种冲突题材此前在台湾电影中几未见有先例,因为主角是未开化的部落勇士,动作战争场面的力量、速度感让观众想起梅尔·吉布森的《启示录》。即使《艋舺》中砍杀冲锋场面不少,但几名帅男的油头粉面也难以让人用硬朗来形容,《赛德克·巴莱》的这种气质也是台湾电影中所少有的。《赛德克·巴莱》的成功对台湾电影有不小的示范作用,台湾本土故事可供挖掘的类型其实相当多。魏德圣下一步的《台湾三部曲》就将解析四百年前台湾岛上荷兰人、海盗和汉人移民间错综关系,若无《赛德克·巴莱》,恐怕这一切都将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