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编剧刘恒
刘恒的名字也许远不如那些大导或者明星一样响亮,但作为一个中国最成功的编剧,他绝对值得所有大导演和大明星肃然起敬。张艺谋的《菊豆》、《秋菊打官司》,冯小刚(微博)的《集结号》,尹力的《张思德》、《云水谣》、《铁人》、谢飞的《本命年》等等佳作剧本皆出自他手。时隔二十年,刘恒又再次操刀为张艺谋创作《金陵十三钗》的剧本,这一次他也陪伴张艺谋站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对于《金陵十三钗》的剧本,他承认“难免瑕疵”,但“不妨碍整体质量”;对于各种争议的声音,他坦然面对,称“编剧的任务就是寻找更多人能接受的平衡点”。张艺谋在他看来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心理素质已经百炼成钢”。他也认为像麦基一样的编剧速成班有益无害,但年轻编剧缺乏的不是技巧而恰是“认真”……作为中国编剧界的“一哥”,所有有关编剧的问题,都可以在刘恒那里找到答案。
谈《十三钗》:第一稿曾经找不到感觉 虽有瑕疵但不影响整体质量
网易娱乐:《集结号》那个时候您说过一句话“编剧是一个平衡的艺术,就像在走纲丝,而在《集结号》中为了保持这个平衡,姿态上可能不是那么好看。”那您觉得这次在《金陵十三钗》中走这个钢丝的时候,姿态是不是比《集结号》的时候要好看了呢?
刘恒:应该说过程不如《集结号》。《集结号》基本上第一稿就拿下来了,这次第一稿没有感觉,始终说服不了自己,我不相信这些妓女能做这些事,始终不相信,第一稿写的不成功。所以我是写完了第一稿之后,艺谋的助理小庞才带着我到南方去逛那些教堂,到第二稿才基本上找到平衡,找到平衡之后自己感觉还不错,觉得这个事成了,但是导演还不满足。导演他有更高的标准,要达到全面的平衡,要追求完美。现在他老夸剧本,这个是他谦虚,但是我觉得他确实认为这里面有很好的潜力,有可能达到一种比较完美的境界,所以他继续往前走,一直走到现在,走到电影上映,我觉得基本达到目的了,相对来说比较完美,该保持的平衡都保持到了,尽管一些瑕疵是免不了的,但是已经对这个影片的整体质量没有妨碍了,就是他在整体上达到了相当好的质量,这个是很值得高兴的。
网易娱乐:其实我们都知道,编剧也好,演员也好,在接手一个电影或一个项目之前,首先是要能说服自己内心,去认同它,但是您恰恰觉得在第一稿的时候,不能说服自己,不能认同,那当初为什么要接下它呢?
刘恒:答应人家的时候我是充满信心的,在战略上要藐视它,在战术上要重视它,一般写的时候都是信心非常充足的,觉得哪有咱们克服不了的困难?实际上真正一上手有的时候确实找不到感觉,我说服不了我自己之后,人物就在我的手里、在我的眼里是虚假的,他干什么都不对,说什么话都不对,就是他不受你的支配,他也无法支配你,很不舒服,勉强能完成但是感觉不好。第二稿就有感觉了。
网易娱乐:在第二稿的时候,您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理由来说服自己?或者中间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心理变化?
刘恒:第二稿的时候遇到了汶川地震。当时我正在写第二稿,写的时间不长,我住的那个楼将近30层,我住23层,晃的很厉害,后来我给家里去电话问怎么回事,知道可能是地震,到晚上看新闻联播,说汶川地震了,新闻里就是大量的死亡,大量的人被埋在废墟里面,这一下子跟我写《金陵十三钗》这个题材又建立了一种联系,我就突然发觉,他们在教堂里被围困,就像是被砸在废墟里了,在求生,这个感觉有了,就全都通了。
网易娱乐:就是在生死面前,有时候人性就是那么高大?
刘恒:对,一下就全都通了,这个很难说是怎么建立起来的那个感觉,说不清道不明,但这确实就是上天给的机会。
网易娱乐:其实我最早看到《金陵十三钗》的时候,它还是一个中篇小说,小说里有一个细节,是说书娟的父母之所以会把她留在南京,是因为书娟的爸爸和玉墨有了私情,书娟的母亲为了让书娟父亲断绝这个私情,所以父母才离开她去了国外。其实书里面有这条线之后,玉墨替书娟去赴死的时候带有一种赎罪的心理,但是后来把这一线取掉之后,的确好像在救人这件事情上没有那么强大的一个动力了。
刘恒:你说小说里玉墨救人你可以理解,但是别人救人呢?你觉得那个理由可以成立的话,那别的妓女呢?那别的妓女又为什么救人呢?还是没有逻辑,没有根本的支撑,还是有疑问在里面,所以我觉得这种合理性要通过九牛二虎之力把它建立起来。
网易娱乐:您觉得最后电影里呈现的妓女救人的合理性还是不错的,是说得通的?
刘恒:从某个局部来说,我是觉得各有各的合理性,但是通过电影去表达这个主题的时候,要求可能要更严谨一些。比如小说留下的空间,有的时候可以靠想象来填补,但是文字一旦转化成视觉形象之后,就不由分说了。就是你必须得切实的说服观众,你没有回旋余地了。现在呈现出来的电影给足了各种条件,通过各种公开的隐秘的方法,把观众往那个方向引,绝大部分观众还是认可的,可能因为观众的同情心到那个地方了,或者感觉到那个地方了,于是关于真实性的思考可能会适度的忽略一些,而且我觉得电影作为一种虚构的艺术,它是有假定性在里面的,大的假定性一旦确立之后,观众就会自己说服自己了。但是我觉得哪儿都有一根筋的事,也就是所谓追求完美的人,追求细节的人,他会不满足,我觉得这都很正常。
网易娱乐:除了这个逻辑之外,其实这个片子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逻辑,就是贝尔演的这个角色,他从一个混混变成英雄的这个过程。这个过程会不会也让您觉得是需要解决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给他的时间实在是很短,他几乎是瞬间完成了这个转变。
刘恒:实际上这里面也有一个平衡的问题,如果上来他就是一个拯救者的话,这个平衡就被打乱了。所有的光都集中在他身上,妓女要靠他来启发,少女要靠他来呵护,那就不得了,我们就等于是在塑造上帝了,这个电影的平衡彻底失去了,这根本就不是电影的目的,而且严格说来也不存在这样的人。我觉得由一个凡人,不管他是西方人也好,是中国人也好,被裹在这个漩涡里之后,他自己向外挣扎,突然觉得身边的人也值得他去拉一把,他拉别人一把的时候,自己得到了他要得到的东西,那种相互之间的温情,甚至还有爱情在里边,他的付出就变得非常顺理成章了。就是说他不是完全无条件的付出,实际上也有彼此的一种温暖,彼此的一种需求,这样就不存在脱离真实性的问题了,有自圆其说的真实逻辑在里面,把大家的行为全能解释通了。我觉得这个人物可能跟贝尔的演技也有关系,这个人确实演技很高超。你看他有一些感情戏,表达的还是非常细腻的,但是我不知道他这眼圈一红,是用电脑做的还是自己真红了。
网易娱乐:最后我们看到的电影,包括剧本其实比小说丰富了很多,丰富了战争戏,丰富了爱情戏,甚至还丰富了一条父女线,这个是最开始您觉得应该要丰富到剧本里面的,还是说要拍一个够大规模的电影,所以我必须要有这样的一些东西?
刘恒:这里边我觉得各有各的贡献,各起各的作用,你要让我说谁如何如何,实际上是无法像分析化学元素那样分析特别清楚的,这些职业上的分辨到最后会有专业的人去完成。小说已经在这个地方了,我的剧本将来也要发表,完成的影片也已经出来了,这些个中的变化和不同,会有一些专业性的结论,但这只对圈里的同行有意义,我觉得对别人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人家的小说,仍然是优秀的小说,电影仍然是优秀的电影,你的剧本,只是一个环节,只是一个台阶。
网易娱乐:我知道您也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说其实所有的剧本您都是在写自己,人物设想都有自己,这次《金陵十三钗》里也有您吗?
刘恒:应该有,实际上当你写作的时候就化作其中的人物,他说话的时候就好像人物在替你说话,或者你完全变成了那个人物在说话,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比如我写《集结号》的时候就深深地感觉到了我是张涵予演的那个人,完全变成谷子地。《金陵十三钗》也一样,我也是来来回回跳,投射在每一个人身上,实际上我对那个小男孩乔治倾注的关爱相当多。那个小男孩演的也蛮好的,演的那个劲很对。
网易娱乐:《金陵十三钗》里我最喜欢的也是乔治,就是他虽然看上去不是闪光的那个人,但他是最真实,细节最充分的那个人。
刘恒:就是他身上没有一点多余的东西,这点很好。他身上基本上看不到戏剧性,就是平平缓缓的过去了,我觉得这就是平衡。你看在一个戏里,有的演员就戏剧性比较多一些,就像片中的个别妓女,举手投足说话动作都是夸张的,但是也符合她的身份,有的人物就比较平稳,但都平稳了就有问题了,这也是一个平衡的问题,这是非常见导演功力的。
网易娱乐:看完电影之后,很多人觉得最像您写的是李教官那一段,捡鞋送鞋,等在门口。
刘恒:实际上我的剧本里没有这一段,我不知道是导演加的还是周晓枫加的,还是严歌苓加的。
网易娱乐:恰恰这段不是你写的?
刘恒:对,我在剧本中写到了一只被丢掉的鞋,是乔治死后丢掉的鞋,这个细节没有用,但是被转换成女孩子的鞋了。这个细节实际上很好,它有一个前后呼应,小女孩逃跑的过程当中丢掉了鞋,最后被李教官捡回来还给孩子,这个鞋的细节很有力量,但这个不是我设想的细节。
网易娱乐:在这个戏里面,有哪些您自己比较喜欢的、由您创造出来的类似“捡鞋送鞋”的细节,或者一个情节?
刘恒:我喜欢的细节很多,小乔治所有的这些细节我都挺喜欢的,还有妓女之间的争吵,相互之间的那种辱骂,小兵浦生的死亡,那个可怜兮兮的样子,像这些,写的时候都觉得挺动心的。
网易娱乐:这些反而都不是那么戏剧化的部分,而是一些生活化的东西。
刘恒:是。实际上我当时跟导演也探讨过,在戏剧性上面,控制到什么程度是最准确的?因为戏剧化一旦过了之后,有的观众可能觉得特满足,有的观众可能觉得不满足,戏剧性太强之后,有可能造成某种失真。对于这个失真,可能会损害电影本身的质量,但是你说它真正的平衡点在什么地方,很难说。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包括我写话剧的时候,我觉得我这个台词写的已经很精彩了,但就有人觉得你这个话不对,不应该这样说,他认为就应该那样说,那个时候你会发现,每个人心中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网易娱乐:每个人的平衡点不一样?
刘恒:平衡点不一样,但是总有一个叫最大公约数,就是能覆盖最多观众的那个平衡点,我觉得导演和编剧的工作就是寻找那个点,尽可能让更多的人去接受它。
上一页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