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姐》海报
一部由刘德华和叶德娴主演的《桃姐》叫好又叫座,上映仅一周就已获得4千万票房。而纵览三月份的影院排期表,《大追捕》、《春娇与志明》、《情谜》……一种港片时代重回的感觉扑面而来。
香港电影为何迎来小规模复苏?又给予内地电影怎样的启示?
港片3月齐怒放
日前,一部由刘德华和叶德娴主演的《桃姐》,在影院非常叫座,几乎可称得上是场场爆满,座无虚席。然而,《桃姐》的故事非常平淡,传递的感情却如缓缓流水一般。它就像一碟青菜,在观众尝够了外国大片带来的大鱼大肉风味后,别有一番滋味。
事实上,三月份的排期表,的确给人一种港片时代又回来的感觉。除《桃姐》之外,这个月会公映的新片就包括《情谜》、《大追捕》、《春娇与志明》、《嫁个100分男人》,还有一部月底上映的《绣花鞋》。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桃姐》、《大追捕》、《春娇与志明》。
“桃姐上映一周,票房已经突破4千万,仅江苏就有800多万。” 江苏省电影公司的欧阳冲告诉记者,已经上映的《桃姐》和刚上映的《大追捕》以及《春娇和志明》都是小成本制作电影,然而,它们的票房前景普遍被业内看好。
“看到《桃姐》票房如此成功,我很欣慰。” 资深香港电影研究人魏君子说,当下中国电影圈比较浮躁,而这部极其平淡的电影却很受追捧,“虽然它并不一定是内地很多热衷于娱乐片的观众能够欣赏的,但它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好电影。”
除了电影本身的魅力,港片此次集结于三月发力,在档期选择上也颇受业内人士称道。15日《大追捕》和《桃姐》一起位列全国影院排片的前两位,将数部好莱坞大片甩在身后。
“以《桃姐》为例,团队选择在三八妇女节这个特殊档期上映,思路很正确,因为此时女性体裁必然会受到关注。”欧阳冲说,3、4月份是国内电影市场的淡季,进口大片不会有太多市场,如果拖到在进口大片扎堆的五一期间上映,情况就难说了。而这三部电影选择此时上映,很有竞争力。
从诟病到追捧 港片转型求发展
香港电影沉寂已久。据业内人士介绍,港产片在巅峰时,年产将近400部,而现在跌落到60多部。不仅如此,港片曾暴露的低俗,恶搞和浮夸,在内地也越来越被人所诟病,越来越多的观众不舍得为港片掏银子。
“然而,这次的港片无论是喜剧还是其它类体裁的电影,情节都比以前沉重,充满着人文气息,长期的艺术积淀起了作用。”欧阳冲说,香港电影人在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桃姐》这部电影,可能30岁之前的观众不一定喜欢看,因为首先这部电影故事讲得非常细致,没有大起大落,越到最后越平淡,这是许鞍华导演刻意为之的处理手法。”魏君子认为,然而,这部电影很容易引起30岁以上观众的共鸣,人生体验越丰富,共鸣越强烈,“正所谓30岁前喜事多,30以后葬礼多,30岁就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
除了《桃姐》,同样令影迷们追捧还有,15日首映的《大追捕》浓郁的“港味”也让观众直呼过瘾。“应该说,周显扬导演的做法非常聪明。惊悚和变态的画面和情节透着重口味,然而内在却融合着推理和悬疑。它彰显的真善美,深深地打动了女性观众。”魏君子说,香港电影人现在就是要突出港味。
“至于迎合内地观众的口味,《春娇和志明》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可以称作是《非诚勿扰3》。”魏君子说,它的故事发生地和取景都是在北京,徐铮扮演的就是葛优的角色,只不过,这次的主题是情人之间的关系,情人还是旧的好。
内地电影需思索
香港知名影评人文隽表示,此次港产电影“小阳春”过后,大家不妨总结,港产片如果回到他们熟悉的故事和手法,不刻意讨好内地观众,尽力把自己擅长的做好,是否更容易在内地影市生存?
香港导演大多很有个性,许鞍华一直走文艺的道路,关注人性;周显扬坚持一贯的重口味,且重口味的终极关怀是人性;被称为另类奇才的彭浩翔,他的《志明与春娇》,凭口碑深得年轻观众喜爱,这部续集虽然移师北京取景,但它能充分表达香港文化的魅力。
而对于内地的电影人而言,这次港片引发的思考,不仅是既要尽力做自己擅长的作品,更要沉下来心来,做有深度的电影。
有关专家认为,长期以来,国产电影拼的不是反映人性,引人深思,而是靠特效、大场面等堆砌而成的所谓大制作,忘了拍电影其实是在向观众讲一个有意思、有深度的故事。“此次《桃姐》能够获得票房上的成功,说明观众的欣赏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魏君子说,内地电影人不妨学习这次港片的沉重,关注人性,改变原来的模式,迎合并造就有品位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