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大海战》剧照
为新片宣传大打“悲情牌”?
冯小宁把他20年前执导的电视剧《北洋水师》重新拍成了电影《甲午大海战》,新片即将在下月初上映。作为第五代导演,冯小宁的《红河谷》《黄河绝恋》等片还是获得了很多观众的赞赏。但是,他在为新片宣传时所说的“中美特技水平相差50年”的言论,却引起了很大争论。
批评国内水平差
作为国内最热衷视觉特效的导演之一,冯小宁早在开拍之前就宣称,《甲午大海战》中特效镜头将占三分之一。而日前,冯小宁又公开对媒体表示,“对战的大场景,每条船也有火车厢那么大,我们在中蒙边境的一个淡水湖拍的,那里浪很大,能模拟出大海的感觉。这次特效不能说非常好,但我自我感觉还可以,在国产片里算不错的。”
此番言论相比冯小宁在2008年为《超强台风》宣传推广时高调表示,片中特效堪比好莱坞大片,已经平实了许多。当然,《超强台风》公映后,冯导的高调也立即成为媒体和观众批评甚至嘲笑的对象。
不过,不再高调自夸的冯小宁随即话锋一转,批评中国特技水平落后美国30至50年。他称,“特技水平停留在‘文革’前的水平,再也没发展过”。
观众不认“悲情牌”
冯小宁针对中国电影产业内视觉特效制作水平的一番“怒其不争”的忧心之语,在影迷网友的评论中却没得到应和。有网友直言,“又在打悲情牌,结果让我们以爱国的名义再次被视觉蹂躏。”更多网友则表示,“讲得再漂亮,也难逃山寨大片的嫌疑”“是在为自己电影的特效水平可能遭恶评打伏笔吗?”
硬件上接轨国际
无论冯小宁对中国电影特效水平的指责被影迷理解为何意,但业内人士对此却有不同意见。有不愿透露姓名的电影人向记者表示,虽然中国电影的特效制作水平是弱于好莱坞,但也不能无视行业整体水平在近十年内的迅速发展,“过度自我贬低有时比崇洋媚外危害更大。”
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拿下了今年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奖,承担该片视觉特效的比克蒙多公司上海工作室的制片人李静则告诉记者,从硬件水平上而言,无论是电影前期工作中的3D摄影机还是后期特效制作的电脑设备和专业软件,中国和国际完全接轨。她举例说:“对于硬件的投入,中国目前几乎已经和世界同步。比如,《雨果》中20%的特效镜头是在上海和北京的工作室后期制作完成的,如果彼此设备、软件不同,那么光是转换格式就是个巨大工程了。”
李静认为,中国电影的视效行业整体水平弱是弱在从业人员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上。她说:“国内大学设置相关专业都是近十年的事,这些毕业生如今在硬件的操作水平上都已经相当娴熟。但是,作为艺术家,他们对电影美学的理解和空间的想象能力恐怕还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来培养。”
导演观念有误区
另外,李静指出,作为视效的顶尖作品:3D电影,如今在国内方兴未艾,但是一些导演本身对其的理解还很肤浅。她说:“很多视觉特效的后期制作是建立在前期拍摄镜头的基础上的,导演对此把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期视效的水平。”据她介绍,马丁·斯科塞思在拍摄《雨果》时,比克蒙多的摄影总监全程跟随,不断与其沟通每个镜头的拍摄角度。“而国内很多导演对此还很不理解,在他们观念中,电影拍完才是视觉特效开始工作的时候。事实上,在这种观念主导下,视觉特效的后期制作已经被局限在很小范围内,是很难有大作为的,尤其是3D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