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成本电影租舞台放映 行为艺术or辟新路?


《岁月无声》打算把放映挪到舞台上去 

 

  “上映6天、173场、983名观众,平均每场不到9个观众”,这是上海联和院线对于小成本电影《岁月无声》给出的观影数据。在这份惨不忍睹的成绩单面前,排片少甚至很快消失在排片表上,对于这部无大导演、无大明星、无大制作的“三无电影”来说,结局并不意外。但在出品方看来,这份数据却有些“冤枉”:“一天仅有40多场排片,且多为工作日上午场次,上映4天后,各地院线已基本将该片下线;在上海,上映前几日,仅有几个郊区影院排片,全市排片数量一直在个位数,上映第五天,全上海仅有一场上映”——院线不排片,又怎么能说没有观众要看?谈起院线作为,该片出品人王兵仍显得怒气未消。

  抗议院线不排片的口水仗还未消散,这部投资300万元的小成本电影出品方很快又抛出一枚新“炸弹”:下月3日,该片租下上海大舞台包场放映。而本月18日开票以来,目前开放的内场和一层看台4000多个座位,已售出了约三分之一。王兵称,此举不是为了与院线较劲,也非“赌气”,而是为如今生存空间狭窄的小成本影片“呐喊”,希望开辟新的道路。


片方抱怨,观众口碑好影院不排片


  小成本国产片排片冷遇并不少见,不少口碑良好的影片如《钢的琴》《我们天上见》《转山》等均遭遇过“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对小成本影片来说,这是太正常的命运”,王兵坦言,“我们的成本只有300万元,不可能再拿出数倍于投资的资金来做宣传。”


  在微博上搜索关键词“岁月无声”,不少网友在观影后给出的反馈不错,有网友认为影片唤起了年少回忆,几家知名影评网站中关于《岁月无声》的打分也在文艺片里排得上中流。对于为何不在放映前举办口碑场扩大影片知晓度,而在放映后一味指责院线不排片的质疑,王兵反问:“在院线的思维定势面前,宣传有用吗?今年以来,高群书的《神探亨特张》、王小帅的《我11》、张杨的《飞越老人院》,这些片子的情况只比我们好一点点。他们没做宣传吗?”


业内建议,“宣传”不等于砸钱


  对于《岁月无声》出品方的抗议,院线和影院也有话说。联和院线副总经理吴鹤沪表示:“影片的前期宣传不佳,又选了9部影片同天上映的档期上片,票房怎么会好?”一位看过影片的观众则指出,片中对白有大量陕西方言,但电影没有字幕,对上海观众来说,理解上有困难。还有业内人士对片方口中的“观众口碑好”提出反思,观众口碑首先是放映前观众对影片的认知与期待,尔后是放映后的反馈,当大多数观众对影片闻所未闻时,又如何期待他们买票入场?


  《岁月无声》片方感慨“无大导演、无大明星、无大制作”,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三无”是“无政策,无宣传,无人看”。有人调侃,“中国电影市场怪状不少,开拍前不做市场调研,上映后埋怨影院不给场次;制片人本该去揍导演,却忽悠大家来和排片经理较劲。”有人建议,片方还是得做好自己的工作,院线和影院更多的是起配合作用,“并不是什么电影都得砸钱宣传,像在微博上找宣传点、和影迷互动都是方法,重要的在于创意和诚意。”


个案意义,资源限制可推广性


  “影院不给放,我们自己找地方放”,王兵这样解释万人大舞台的包场之举,“我们也希望给其他小成本片方打开思路,我们理解院线和影院的经营压力,所以自找门路——为我们的电影找观众,让想看这部电影的观众有地方看。”王兵也坦言,由于常年在各地举办演出,行业经验和资源得以让“万人放映”活动在短期内找到场地,完成一系列演出手续并开票,“对于大部分电影人来说,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事实上,《岁月无声》就是去年京沪两地两场“光辉岁月——中国摇滚世界巡回演唱会”的衍生产物,“当时在上海大舞台欣赏演唱会的万余名观众是这部电影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也是我们万人放映的观众基础”。一部以摇滚乐为主线的电影也许能在体育馆找到它的观众,同时取得不错的放映效果,对于更多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小成本电影来说,“观众在哪儿”和“谁愿意放”仍是一对在摸索中前行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