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成本港片恐“断粮” 电影基金会须策略性检讨

因为电影发展基金,《岁月神偷》等片得以顺利面世,但官方认为回报不尽如人意。

 

  临近2012年末,一份来自香港审计署的报告显示:包括《岁月神偷》《分手说爱你》在内的多部卖座片曾接受香港电影发展基金的资助,但特区政府所摊分到的票房收益不多,部分影片如《战·无双》的投资回报率甚至为零。媒体报道称,有纳税人指港产片变成了“公帑神偷”(粤语,公帑指政府的钱)。

 

  香港审计署上月发布《审计署署长第五十九号报告书》,在第五章“创意香港——特区政府对电影业的财政支援”中,审计署对香港电影发展基金的资助手段、运作模式进行了评估,更建议当局对该基金进行“策略性检讨”。这或许不是一条娱乐性丰富的新闻,但背后却蕴藏着不少香港电影人的担忧:在合拍片大行其道的当下,小成本纯港片本就举步维艰。好不容易才盼来了一个电影发展基金,没想到又将面临“断粮”危机。为此,南都记者特意走访了香港审计署、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创意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等相关组织及导演,试图一探个中缘由。

 

  争议1

 

  有出无入,官方“蚀大本”?

 

  电影人回应:电影向来难计数,要赚钱不如去盖房子

 

  南都记者调查后发现,成立于1999年的香港电影发展基金最初只是一个为期五年的本土电影资助项目,后来香港政府于2007年注资3亿港元,以“改变香港电影市场萎缩、人才流失、本土电影数目锐减等困境”为目标。与不讲求投资回报率、只着重于电影质量的台湾电影辅导金相比,遭受“偷取公帑”质疑的香港电影发展基金之地位显然更为尴尬。毕竟香港是一个讲求投资回报率的国际化大都会,连电影亦无法免俗。审计署表示,特区政府无法收回这些影片的部分或全部投入,其中部分回报率甚至不足1%(平均融资收回率为44.2%)。据悉,因平均回报率不足五成等问题,香港电影发展基金将在2015年前彻底“干塘”,无法继续资助任何香港电影。

 

  在过去五年多的时间里,香港电影发展基金已“滋养”了22个电影制作项目及79个电影相关项目,并让岸西(《亲密》)、曾国祥(《恋人絮语》)等15位“电影初哥”一圆“导演梦”。面对将随时终止资助的危机,不少电影人均表示“不应这样来计算”。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副会长田启文(星爷电影中的“田鸡”)认为:“电影向来很难计数,要赚钱的话还不如去盖房子!如果一部电影有大卡司、预计一定能卖座,根本不需要申请电影发展基金。这个基金的目的,应该是协助电影业培训新晋人才。”

 

  争议2

  

  卖座片返还不给力?

 

  电影人回应:不应把着眼点放在回收率有多少

 

  关注香港本土小人物命运的电影《岁月神偷》,前年曾扬威柏林影展,并勇夺多项国际大奖及本土奖项。《岁月神偷》香港本土票房大收2000万港元,但特区政府实际上也只收回了约296万港元的融资。据悉,《岁月神偷》的宣传发行费用超出规定上限的数倍,宣发开支(含内地及海外市场)逾810万港元。审计署认为,片方此举使得特区政府所获回报的净收益大减。

 

  面对争议,《岁月神偷》监制张婉婷十分坦然:“基金不应该只为赚钱,应该以提升本土电影认知为目标。”接受南都记者访问时,该片导演罗启锐亦道出心声:“不能用太多的‘回收’或‘平衡’来计算,每个城市的政府都会做一些文化活动,推动体育、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往往都不能达到平衡。比方说,如果在香港或内地举办一个大型的古典音乐节,我觉得一定会亏钱,但这些活动却是政府必须去鼓励、支持的,而不应把着眼点放在回收率有多少这种层面上。”

 

  尽管资助电影就像资助其他文化事业一样,属于社会公共事业的一部分,但毕竟用的是纳税人白花花的银子,谁也不想《岁月神偷》变成“公帑神偷”。对此,创意香港方面向南都记者作出以下回复:“电影收益是由市场主导的,政府的融资同样需要面对高风险,若政府的份额(例如从票房及出售数码影音光碟制作版权所得的收入)未能抵销所提供的融资,政府便可能无法收回电影的部分或全部融资款项,因此政府须执行各种保障措施以保证其投资,通过严谨的申请审核程序,力求获融资的电影在商业上可行,以保障政府和公帑的利益。”简而言之,不能卖座的文艺片,今后想要获得资助可谓难于登天。

 

  争议3

 

  谁为票房欠佳的小片“赎命”?
 

  电影人回应:多开拍另类题材是好事

 

  在审计署公布的片单中,由陈奕迅主演的《赎命》、李灿森主演的《战·无双》是最亏本的两部。据悉,特区政府融资额为302万港元的《赎命》虽有E ason撑场,但香港票房却不足100万港元,政府摊分到的收益仅为1769元,回报率只有0 .1%;政府融资299万港元的《战·无双》全港票房只有327港元,政府最后连一毛钱也收不到,“零回报”地亏了三百万!南都记者就此采访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对方回应,这两部电影在香港的上映时间较短(《赎命》上映一周,《战·无双》则是“一日游”),因此收益有限。

 

  审计署向南都记者表示,理解特区政府向电影制作提供融资的意义,但此举可能要面对高投资风险。审计署认为,由于涉及公帑,需要评估整体回报率偏低是否可以接受,并检讨目前向电影制作项目提供融资的模式。创意香港方面则认为,“基金不是为了从给予业界的资助支援中赚取金钱回报,而是为了鼓励电影业,增加电影制作的就业机会,培养新晋导演和其他电影人才,以协助振兴电影业。”

 

  对此,罗启锐亦有自己的见解:“电影发展基金的设立,本来就是为了鼓励大家创作一些商业机构或电影公司未必有兴趣开拍的题材。虽然基金方面到现在为止仍在亏损,但像台湾的辅导金、韩国的电影基金,都在鼓励一些比较另类的题材。多开拍一些创作性比较强的电影,对香港电影来说是一件好事。”
 

  记者观察

 

  在香港,电影终究是一门生意

 

  在粤语里,很多人把拍电影称作“大茶饭”。除非你很恨那个人,否则不要让他去拍电影,不然很有可能会血本无归。在香港拍电影尤其是文艺片,终究是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事情,所以这次在采访过程中,南都记者也深刻体会到了这份“大茶饭”并不易吃。大导演都到内地搞合拍片,忠于本土题材的年轻导演倒想拍纯种港片,奈何资金短缺,即使求爷爷求奶奶凑够开戏的费用,可能还得央着演员自降片酬,才能把戏拍完。

 

  这两年是港产片的“小阳春”,《春娇与志明》《一路向西》《低俗喜剧》《喜爱夜蒲》有不俗的本土票房,《寒战》更让“饿”了很久的影迷争着进戏院……种种一切,证明了除合拍片外,香港电影仍然有别的路子可以走下去。这次的“电影发展基金审计风波”,简单地将电影无法量化的品牌效应及影响力,狭隘地定义为“赚不到钱”、“政府无法回收资本”,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有关方面对电影工业的“漠视”。那些想入行拍电影的新晋导演,今后又该怎么办?长此以往,香港还能拍出属于自己的《海角七号》《艋舺》吗?王击凡

 

  “电影向来很难计数,要赚钱的话还不如去盖房子!”———田启文

  “多开拍一些创作性比较强的电影,对香港电影来说是一件好事。”———罗启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