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囧'口碑制胜 国产片靠忽悠赢不了观众

 
《画皮》剧照

 


《泰囧》剧照

 


《一九四二》剧照

 

  截至昨天凌晨,贺岁喜剧《人再途之泰囧》(以下简称《泰》)票房已达7.6亿元,打破今年《画皮2》创造的7.02亿元纪录,成为史上华语片新票房冠军。《泰》票房超过《画皮2》仅用了13天时间,是上映共39天的《画皮2》用时的三分之一。目前,这部热映中的年度黑马尚留有一个悬念:能否在剩下一周时间内赶超《泰坦尼克3D》的9.7亿元,登上今年全年度票房冠军宝座。


  黑马耀眼背后是整体薄弱。在进口大片引进配额提高的背景下,今年国产片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交出的答卷也未如人意:保持多年的国产电影票房高于进口片的比例被翻盘,截至昨天,票房前十中国产片只有《画皮2》《泰囧》《1942》三席,若非《泰囧》意外发力,连可怜的30%比例都难以达到。放眼前20名,华语电影名额也仅有五席。水军、吹嘘式营销不断消耗观众对国产片的信任,也为来年的电影市场敲响警钟。


  票房:呼唤内生性发展


  前年底,中国内地电影市场迎来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100亿元,去年10月18日则攻下第二个100亿元高地。到今年,突破百亿的时间提前到了8月中旬,至上月底,国内电影票房已达143.5亿元,超过去年全年的131.15亿元。票房破百亿提速背后,掩盖不了今年国产片表现的贫弱。平均每天新增银幕数量约9块、银幕总数近11000块的外因利好,已经越来越难成为拉动票房继续攀升的动力。


  在进口片配额提高的背景下,来势汹汹的“好莱虎”在上半年几乎把国产片打趴下,数量庞大的华语电影和舶来的进口电影数量对比是3:1,但票房却呈现出反比。业内人士评价,目前国内电影市场的增长更多的是一种外生性成长,即源于市场放大,而不是自身具备了更多创新和革命性因素。即便是揽下高票房的《画皮2》,除了3D魔幻外壳外,故事内核本身也未高于前作《画皮》。


  3D:转制热闹观众冷对


  今年的电影市场什么最流行?答案是3D电影。《泰坦尼克号3D》近9.76亿元、《画皮2》逾7.26亿元,年度票房三甲之二都因3D化受益匪浅,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为观众呈现了目眩神迷的3D效果。但3D绝对不是解决一切的灵丹妙药,包裹上3D噱头的劣质电影甚至成为坊间笑柄。


  《画皮2》的成功令华语电影人对于3D转制趋之若鹜,仅贺岁档,就有《太极》《血滴子》等多部电影搭上转制“顺风车”。但显然,观众对3D并不照单全收,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转制3D版遇冷即是一例,更不用提其他更不具备3D化条件的国产片。3D电影的高票价与转制3D效果之间的落差,往往给观众留下“坑爹”印象,赚一时,输长远。专家提醒,不管是3D电影还是非3D电影,故事仍旧是电影核心,只有在好故事的基础上,3D才能发挥其加分效应,强行3D则有可能一败涂地。


  口碑:观众只信口口相传


  成本仅为3000万元的《泰囧》依靠口碑逆袭,李安的“少年派”在口碑护航下越战越勇——观众越来越精明:你们说啥我都不信,要等一般观众口口相传的口碑出来之后,才会进影院观看。这一今年电影市场尤为突出的现象,折射的恰恰是吹嘘式、互踩式营销泛滥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交口”、“黑水”、“红包影评”等种种怪象被不断揭露的同时,观众对“水军”的辨识能力也越来越强,忽悠观众变得越来越难。


  但今年的华语片也并非全无亮点:从年初的《桃姐》,到年中的《神探亨特张》,再到年末的《万箭穿心》,包括台湾电影《赛德克·巴莱》等,都不同程度地穿越电影市场的浮躁氛围,显现两岸三地导演在经历市场化迷茫后回转身寻求电影内在魅力的努力。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2012确为特殊一年,一方面电影市场大门渐开压力倍增,另一方面也逼迫创作者重新审视创作理念和市场经验。票房输赢乃一时成败,再风光也难逃或被超越或被遗忘的命运。票房无法抵消内容贫瘠的空虚,来年电影市场,观众期待多几部或能留下心灵震撼或让人真心欢笑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