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节需要时间打磨 七评委肯定电影高水准


“天坛奖”奖杯

 

  “七名评委,来自六个国家,说着四种语言。他们认为,影片蕴含的艺术高度和哲学观都暗藏在片子中,如果观众能读出深意,证明影片是成功的。”


  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次增设主竞赛单元——“天坛奖”,来自六个国家的七位知名导演组成评委会,负责评比决选“天坛奖”10个奖项的最终归属。前晚,这七位“把关人”齐坐一堂,分享自己心目中对最佳影片的期待,以及他们对北京电影节的印象。评委会主席、《烈日灼人》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认为,一个电影节的成败,取决于参赛片的艺术质量以及参赛导演的艺术高度,他高度称赞15部竞赛片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并希望北京国际电影节有着更加光辉的未来。


  看重电影节的未来


  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次设立主竞赛单元,米哈尔科夫为何接受了评奖主席的邀请,他说,“世界上有很多电影节,之所以来参加北京电影节,是因为这个国家的电影发展非常强劲,我看重的是北京国际电影节光辉的未来。”


  这位自称深受黑泽明、伯格曼、费里尼影响的大导演在本次电影节上带来了他的代表作《烈日灼人》三部曲等影片展映。他谦逊地说,一部片子在播出后,其中的内涵需要观众自己去解读。影片蕴含的艺术高度和哲学观都暗藏在片子中,如果观众能读出深意,证明影片是成功的,“读不出来,就是糟粕”。


  在采访中,米哈尔科夫也展示了其幽默的特点,当记者问他,为何入围影片中没有俄语片时,他笑言,这份片单里也没有美国片,至于原因,“我认为你应该去问组委会,因为我还想知道为什么没有女评委呢”。在盛赞了北京电影节之后,他最后加上一句,“希望下次能有一个更温暖的开幕式”。


  北京国际电影节最需要的是时间


  本次电影节的评委卡梅隆-贝利同时也是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艺术总监,他提到相比多伦多电影节,北京电影节有着不同的优势:邀请了许多世界知名电影人;中国的人口众多,观影人次也在不断上升;中国的电影观众有旺盛的好奇心,他们想更多地接触到不同地方的电影。


  评委澳大利亚制片人杰夫-布朗认为,北京电影节才3年,跟戛纳66年的历史相比,最需要的是时间。此外,要有很高质量的电影,评选过程要有透明性和公正性,这都“需要时间建立和不断改善的”。因为很多世界知名电影节,如戛纳电影节,都是在经过多年的改进后才能获得公认的地位。


  七名评委说四种语言工作起来很热闹


  七名评委,来自六个国家,说着四种语言。他们在评选过程中是怎样交流,又各有怎样的评判标准呢?中国导演张一白用“工作起来挺热闹的,但基本意见还是能统一”这句话来描述评委们看片后交流的场景。张一白说,用专业的标准、电影的标准来评奖,是唯一的标准。


  导演冯小刚在日前举办的导演协会表彰大会上说起审查制度导致影片反复修改时,直言中国导演都是傻子才能坚持下来,这一言论再度引发热议。与其相比,同为导演身份的顾长卫显得格外“看得开”:“观众爱电影,我们爱电影,傻人有傻福,要相信明天会更好;明天如果不一定好,但明天后还有明天,所以还是要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