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届戛纳电影节正在火热进行中,每一年戛纳电影节的水准基本决定了全球艺术片当年的最高标准,入围戛纳电影节始终是全球艺术电影导演的第一目标。数十年来,戛纳电影节究竟秉承如何的选片理念?是一种什么样的经营理念使得戛纳的地位始终处于三大电影节之首?戛纳电影节选片团队是否一直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嫡系导演?怀着这些疑问,我们深入解析了今年以及近年来的戛纳电影节入围和获奖名单,尝试了解一二。
自从戛纳电影节主席吉尔斯·雅各布上任后,戛纳电影节的选片方式就变成了自主选择影片
选片方式:由各国选送变为戛纳自选 一个人看过也能入选
戛纳电影节主席吉尔斯·雅各布对戛纳,乃至整个法国电影工业都是一个至为关键的人物。正是在雅各布的辛勤运作下,戛纳电影节才从最初的“法国业内交流会”,变成了今天屹立不倒的电影旗帜。
戛纳电影节66年的历史中,有30年都是在吉尔斯·雅各布的操办下运行。1978年,雅各布第一次成为戛纳电影节的艺术总监,他上台后对戛纳电影节做出了系列改革,包括进一步明确主竞赛单元的评奖方式,增设“一种关注”和“影评人”单元以扩大戛纳电影节的容量等等。这其中,对戛纳产生了最关键转变的举措就是对选片方式的改变。
在雅各布之前,戛纳电影节的选片方式是像奥斯卡一样,由各国相关部门挑选一年来的佳作送到戛纳参赛。而雅各布之后,戛纳电影节的选片方式,变成了自主选择影片,任何人都可以以个人名义报名参赛。多年后,当欧美媒体开始广泛的质疑戛纳选片制度时,雅各布反复强调:“戛纳自主选片的方式,是为了让全球各地的电影作者,都有机会来到戛纳,而不会受到自己国家的限制。”
这个说辞在当年征服了全球的叛逆艺术家,然而也导致了戛纳电影节选片方式进入了一种非常随性的状态。与奥斯卡拥有庞大的评审机构不同,戛纳电影节的幕后选片团队保持着人数少且固定的特点。每年,电影节的艺术总监弗瑞默带领三个委员会进行选片,每个委员会由四人组成:一个选外国片,由艺术总监弗瑞默和一名导演、一名记者、一名电影爱好者和以及主席雅各布组成。另外两组成员一组专门负责选法国片,由法国当地的媒体工作者组成,最后一组负责从众多DVD中选出陌生但有潜力的电影人。这个由固定的少数人组成的选片委员会每年都要担负着繁重的看片工作,电影节主席雅各布曾在采访中透露,由于没有丰厚的报酬,很多时候被邀请来参加看片的委员并不是十分情愿把每一部影片从头到尾的认真看完,有些影片甚至没有时间安排给更多的人看:“只有我和我的儿子洛朗·雅各布坐在家里看完,就决定他们入选了。”
少数人独揽大权的状况,让雅各布每每总要面对媒体的质疑,雅各布也坦然承认:“我几乎自始至终、每时每刻都处于各种各样的压力之中。电影是一项总体上来说是亏损的工业,市场应该在大众的需求和文化水准、投资来源之间保持平衡。戛纳电影节每一届的预算是2000万欧元,50%由公共资金组成,之后还有各种私人性质的资金构成,一些电影公司和电视台的支持,然后是经常和公众相连的赞助商。”这样的境况让充分享有自主性的戛纳电影节又多了很外交压力:“世界上有85个国家拍摄电影,而我们每年只能选进12个。其他73个国家便十分恼火。有的国家就会指责我们连续几年都不选他们国家的电影。还有来自专业领域的压力:“为什么你不选我的片子?我的片子是最好的。还有就是‘友好’的压力,总会有些朋友来说,为什么你不选择某某人的某某片子?”尽管雅各布反复强调,他在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抵抗这些压力对选片环节可能造成的影响,但戛纳电影节每年推出的竞赛片单的高度相似性,已经很难让人相信戛纳电影节的公平与公正。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