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鲤庭(后左)与陈白尘(前左)、于伶(前右)等
去年,时年102岁的“中国战争片之父”汤晓丹去世了。如今,上海唯一的“百岁导演”陈鲤庭也走了。昨日上午,著名戏剧、电影导演,艺术理论家陈鲤庭因病于9时35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3岁。
汤晓丹夫人,同时也是著名剪接师蓝为洁接受记者采访,从记者处获悉陈鲤庭去世,唏嘘不已:“前几日的高温天,影协的人来看我提到陈鲤庭,说住在华东医院情况不太好,想不到这么快就走了,看着当年我们一起做电影的,一个个走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陈鲤庭这个名字在年轻一代电影人中熟知度不高,但在长一辈对中国电影发展比较了解的人眼中,他无疑是一个先锋和恩师。半生话剧半生电影,既能写又能导,陈鲤庭在话剧界和电影界都留下了令人震撼的作品。
《放下你的鞭子》鼓舞亿万中国人
陈鲤庭1910年10月20日出生于上海。1947年与陈鲤庭结识并出演了陈导演的《幸福狂想曲》的黄宗英曾回忆,“鲤庭从小很苦,是被捡来的弃婴,更不幸他4岁养父丧,7岁养母丧,临终托孤给小叔。12岁时,叔父送他去江阴县一所寄宿学校住读。该校办学思想新,提倡学生自治,同学们办起模拟式的‘新村’,品学兼优的陈鲤庭被选为村长……1924年,陈考进上海澄衷中学,还是住校生。住校课余时间多,他就沉醉于小说戏剧的阅读和观摩。”
1930年陈鲤庭从上海大夏大学高等师范系毕业。20岁的他就已经展露出了导演才能,大学期间参加了“大夏剧社”并导演根据爱尔兰作家格雷高利夫人的剧本《月亮上升》翻译、改编的舞台剧《三江好》。师范毕业以后,他的人生轨道在教师的职业上开始运行,与之并行的自然是他所钟爱且富有天赋的艺术。在任职南汇大团镇小学期间,他已经创作出后来广为流传的短剧《放下你的鞭子》,创作灵感来自于大团镇的难民,这个短剧鼓舞了亿万中国人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他后来导演的话剧《结婚进行曲》、《复活》、《钦差大臣》、《屈原》等都是那个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推崇之作。
1942年,郭沫若以10天时间完成的5幕话剧剧作《屈原》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国泰大剧院公演,被公认为是郭沫若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而该剧正是由陈鲤庭导演的。这出话剧在之后成为抗战期间大后方舞台艺术的高峰,集结了著名演员金山、白杨、顾而已、张瑞芳等。当时的媒体报道称:“上座之佳,空前未有,此剧集剧坛之精英,经多日筹备,惨淡经营,堪称绝唱。”
上个世纪80年代,陈鲤庭(左二)在上海电影制片厂讨论工作
一边吃药一边说戏
1947年以后,陈鲤庭主要从事电影工作,《遥远的爱》是他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影片当年放映后,引起评论界极大的重视。它手法清新,构思奇特,塑造了两个形象鲜明、截然不同的人物,富有时代的气息。此后的《幸福狂想曲》、《丽人行》等,细腻清丽的艺术风格贯穿始终。新中国建立后,他又导演了《人民的巨掌》、《劳动花开》等影片,并推动筹拍《李时珍》等。
“当时陈鲤庭身体就不好,因为肺动过手术,但是还是非常起劲,1958年的时候要拍‘大跃进’的片子,他一个人管5个摄制组,一边吃药一边说戏。他是一个实干艺术家,他总说,做电影做电影,电影是做出来的。”蓝为洁透露。
实践之外,注重理论研究的陈鲤庭曾在上海《晨报》、《民报》撰写戏剧、电影评论文章,并翻译介绍苏联的电影理论,如普多夫金的《电影演员论》、伊埃也托夫的《苏联电影艺术史》等。1934年初,陈鲤庭任《民报》副刊“影坛”的特约撰稿人,为当时新兴的左翼戏剧、电影呐喊,并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在为社会风云指引方向、助威呐喊的同时,他也在为一套专属于电影行业的规范做着铺垫。
1941年,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陈鲤庭编著的《电影轨范》问世,这是中国第一本系统介绍电影美学和表现技巧的书。以英国R.史波提斯乌德的《电影文法》等为蓝本,并根据个人见解,在理论阐述和实例印证方面作了大量补充。这是中国电影史上难以忘怀的一笔,曾引领一代人大开眼界。
“他自己也写了很多既是评论又是很有深度的理论研究的文章。对于外国的东西除了拿来以外他都有自己的想法,他在1930年代已经提到电影不光是蒙太奇,(连续的构成技巧)也就是后来的长镜头,也是电影语言之一。他要比巴赞早很多,当然他也没有很详细地阐述,大家知道那时候苏联电影是以蒙太奇为唯一标准。他对斯坦尼的东西提出了民族化。这个在很早的时候是非常难得的。”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导演武珍年介绍。
“文革”时的干校趣事
22岁创作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时,陈鲤庭尚是当时上海小镇的一名小学教师,但参加过此剧演出的演员,赵丹、崔嵬、张瑞芳、陶金、白杨、金山、王莹……后来都闻名遐迩。他创作的电影也让秦怡、黄宗英、沙莉等人走上银幕,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蓝为洁形容他当时的功成名就: “当时的话剧界几乎到了没有陈鲤庭不行的地步,但是他为人低调,淡泊名利,从来不抢功劳。”
“他搞了《放下你的鞭子》、《屈原》那些剧,重庆大报小报都是他,特别是解放以后,上世纪50年代他是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的厂长,那时谢晋的《红色娘子军》包括后来的《红日》很多大片,都是陈鲤庭抓的。比起今天的张艺谋、冯小刚都是不差的。他创作的东西功绩很多,但是真正让大家知道的事情很少。”
然而,和成就并存的也不乏磨难和遗憾,但是陈鲤庭一直保持着乐观的态度。蓝为洁回忆起陈鲤庭“文革”时在干校的趣事,“他因为身体不好,就给他安排了最轻松的工作——赶麻雀。作为‘被劳动’的人他还是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还分析出什么时候赶麻雀的时机最好,麻雀到了稻田里吃食的时候很难赶走,而在刚刚落到稻田上的时候赶比较容易,我们还笑称他是可以评‘赶麻雀先进’。”即使是在进“牛棚”时候,陈鲤庭仍旧不失风趣本色,“当时有个说法是要求‘竹筒子倒豆子’(意为坦白交代),陈鲤庭在那不开口,被问及为什么不说,他幽默作答:‘既然是竹筒倒豆子,我就要自己先倒出来看看,哪个是豆子,哪个不是豆子。’当时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陈鲤庭1941年的著作《电影轨范》
晚年的读书与笔谈
晚年,陈鲤庭归于淡泊,“陈鲤庭的生活很有规律,一日三餐、保健、看电视、看书都有固定的时间。对于各种各样的奖项他都不要,‘我现在已不拍电影,有什么贡献?’请求采访的电话经常响起,都被他一一回绝,‘算了吧,没什么意思,这些事情已经太遥远了’。”《陈鲤庭传》的作者夏瑜这么描述。
《遥远的爱》是秦怡主演的第一部电影。不久前,秦怡去看望陈鲤庭时问陈导,“您现在什么事也不能做,但精神很好,秘诀是什么呀?”陈鲤庭说:“只有一个,那就是看书,在书里,我的世界很大……”蓝为洁对陈鲤庭的好学亦印象深刻,“退休后陈鲤庭也不甘寂寞,非常关心国家的经济形势动向,还买了不少经济学的书来看,任何时候都在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据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回忆,陈鲤庭时至晚年,依然情系中国电影的发展,每每有后辈登门拜访,听力渐弱的老人总是坚持用纸笔与客人对话,问一问“上影又有哪些新片问世”。
陈鲤庭的夫人毛吟芬原是他的场记,两人在“大跃进”时结婚。1998年9月18日,毛吟芬去世。两人育有一个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