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中国电影20年 从5亿人看《少林寺》 到票房1日破亿

  20年前,那是一个不知道“票房”、“贺岁档”为何物的时代,那张还算不上纯平、更不是IMAX的荧幕用每秒比电视慢一帧的速度锁定我们的眼球,套牢我们的心情。相比电视剧、音乐和书画,电影是最早用数据衡量的行业——门票。一张门票就是一个人次,简单地加法运算后,就得出了这部影片用数字缔造的影响力。

  20年后,这是一个票房轻松破十亿,每天都有新纪录诞生的时代,也是一个用手机一扫码就能买到电影票的大数据时代。回望20年,重温我们恣意生长的电影感情。

《少林寺》海报

1979年到1998年
门票统计出的“票房王”


  1981年的《白蛇传》,7亿人次观看,1983年的《少林寺》,5亿人次观看。

  翻阅中国电影珍贵历史资料,1981年上映的《白蛇传》算是没有票房时代的“标王”,有7亿人次观看了这部电影。这部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戏剧电影,第一次让国内观众看到了白素贞飞来飞去的原始“威亚”,看到了水漫金山的“特技”……

  那个年代,还有一部戏创造了万人空巷的神话——1983年上映的《少林寺》,创造了5亿人次观看的辉煌。不论是“少林啊少林……”的配曲,还是李连杰帅气的扮相,都成为传唱一个时代的偶像元素。

  随后,《红高粱》《菊豆》《霸王别姬》等影响中国电影史的佳片不断涌出,但票房上的成绩却远远不如《神秘的大佛》《焦裕禄》等影片。其实,和历史相关的影片在很长一段时间占领着票房冠军的宝座:1995年的《红樱桃》、1996年的《孔繁森》、1997年的《鸦片战争》、1998年的《周恩来外交风云》,这些当年的票房王都是历史题材或历史人物的。

1999年开启“贺岁片”时代
《生死抉择》把“票房”植入人心


  国产电影第一次有了“贺岁片”概念,其实是1997年的《甲方乙方》,这部电影在当年的12月24日上映,作为跨越到1998年的“贺岁档”。不过,也许是首次尝鲜,观众们还没有养成“贺岁看片”的习惯,1998年的票房成绩看,这部电影以3300万人民币不敌榜首《周恩来外交风云》的4030万。

  一年之后,《不见不散》再战贺岁档,并且以4100万票房高居第一,毫无悬念地成为冠军,也让国产电影正式开启“贺岁片”时代。

  依然是一年后,《生死抉择》给中国电影带来了里程碑的数据,这部反腐倡廉题材的电影,从暑期档热映到了国庆,最终创造了过亿的票房,也让“商业片”和“票房”的概念,植入电影人和观众的心。那一时期,涌现了许多经典的贺岁大作——《我的父亲母亲》、《没完没了》、《大腕》、《英雄》、《手机》,不过,真正在票房上实现了雄心的,只有《英雄》。

2004年票房三甲都过亿
“大片模式”成票房有力保障


  2004年,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当年票房三甲:《功夫》、《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全部上亿。时光倒回10年,放在《红樱桃》称霸1995的年份里,三部电影上亿,真的恐怕只是当神话听。

  除了2005年有点“闪失”外,2006年开始,电影票房一直延续着每年至少3部过亿的稳健步伐。《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集结号》、《夜宴》等以明星导演、明星演员和豪华制作班底打造的“大片模式”已经成为了票房保障。

《泰囧》海报

2012《泰囧》开启票房新时代
上映一天票房过亿


  近五年,票房数字的疯长速度让人震惊,过亿,对于像冯小刚、陈凯歌、姜文、宁浩等级别的导演来说,从来都不是一道坎儿。甚至就连新导演、跨界客串的明星,处女作都能过亿。

  2009年票房前十的电影,全部升级为“亿元俱乐部会员”,这也是可以进入电影史的大事件。而从电影风格来说,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的,还是2010年。当年的《让子弹飞》以6.766亿赚走了票房,也赚走了口碑,整部片子流淌着导演姜文天马行空的任性风格,让人意外的是,居然观众还买账。那一年上榜电影,有《唐山大地震》这类纪实催泪的亲情片,也有《狄仁杰》、《锦衣卫》这类浮夸的古装动作,还有《大兵小将》、《叶问2》等明星动作片,当然,也有烂漫的《山楂树之恋》,继续黑色幽默的《非诚勿扰2》。赢走票房的电影,不再是充斥着段子、堆满明星的贺岁模式,而成为性格不同导演的自由发挥之作。

  2012年《人再囧途之泰囧》开创了上映一天票房过亿的奇迹(非首日过亿),随后,超过10亿的总票房再次创造新纪录。

20年 他们的电影路

  从没有票房,只有一毛钱一张票的“坝坝电影”时代,到如今,几天破亿、标王破十亿的土豪时代,电影的20年,经历了从文艺到半商业,到奔着票房而去的资本时代,建立了无数的电影帝国,捧红了一代代花旦、小生、萝莉、鲜肉……这20年,抛开恢弘大制作不谈,只看看他们的经历,就足以代表这弹指一挥间。

姜文


  1992年,他拿的最官方的奖项是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20年后的2012年,他的官方大奖是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导演。

  曾经,这位爱动脑的性格演员,可以演出《芙蓉镇》里秦书田的书呆子气;也可以演出《红高粱》陕北糙老爷们气;他可以演出秦始皇的桀骜和霸气,也可以演出李莲英的不喜形于色的奴颜婢膝……很多经典的角色,因为他自己的理解和诠释,而让这个角色丰满、深入人心。作为中国标杆式的影帝,他的野心不满足于此。

  1993年《阳光灿烂的日子》,影帝变成了导演,这部处女作获得了圈内好评,姜文的电影风格从那时起,就有了萌芽。2010年《让子弹飞》成为当年票房冠军,接近7亿票房的数字,是姜文从文艺片导演走向商业前线的转型,他的这一路顺风的各种转型,在中国电影史上、乃至世界电影史上都很罕见。每一部都走得稳健而掷地有声,从影帝到导演,永远都是腕儿。

巩俐

  她的演技无须多言,她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确实是20年来女演员里难以超越的。2000年,巩俐担任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成为首位担任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的华人。2002年,巩俐担任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成为首位两度担任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职位的华人。2010年,巩俐晋升为法国文化部“艺术与文学勋章”司令勋位;同年,被评为美国《君子》史上75位最伟大女性、CNN 最伟大25位亚洲演员……

  虽然她没有后辈章子怡那样的机遇“混”在好莱坞,但只说国际范儿,她的那张脸和丰富又收敛的表情,确实是中国电影里唯一的“她”。即便贵为评委会主席,她对于演技的自我修炼依旧没有停止,2014《归来》的不仅仅是冯婉喻,还有巩俐。

冯小刚

  说他是中国第一位商业导演,一点不夸张,虽然一个个曾经由他保持的票房纪录被后来者刷新更替,但如果贺岁档没有了冯小刚,总感觉少了点年味儿。

  他是真正的军人,文工团出身,只能说,《集结号》那会儿他干的是本职工作,平时插科打诨、嬉笑怒骂的黑色幽默,一直是“客串”。1997年那部《甲方乙方》开启了中国贺岁档,也开启了中国电影商业化的历程,投资600万,票房3600万,从此,冯小刚三个字就是人民币。

  《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天下无贼》、《夜宴》……种种原因,贺岁片之王尽管有票房保证,但他的影片并没有年年都是标王。直到《集结号》,他用一种夸张但不做作的情感放到战斗故事片里,又红又专又叫卖,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只有冯小刚,2.48亿票房后,他个人电影总票房数超过了10亿,把同龄的张艺谋、陈凯歌甩得远远的。2014年,他再次挑战自我,接了年年办、年年挨骂的活——春晚,讨骂挨的活他干得骂声少,那已经是一种成功。

  中国电影史上,最成功的导演,只论成功而言,他就是第一。

张艺谋

  如果说姜文是能演能导的人才,那学摄影出身的张艺谋绝对是真正的全才。插过队、当过工人,进入电影的行当后,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摄影师,1984年第一次担任电影《一个和八个》的摄影师,获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师奖。然后转型当了演员,1986年主演第一部电影《老井》夺三座影帝。然后,1987年执导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获中国首个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这样的履历,真的是“战斗机”般的神话,做一行“灭”一行,真正的人才。当然,老谋子干得最舒服的工作,是导演。导文艺片时,他拿奖拿到手软,进入商业片领域后,《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及《金陵十三钗》两次刷新中国电影票房纪录、四次夺得年度华语片票房冠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张艺谋的艺术才华和视觉操控力,让全世界震惊,前无古人,至少现在还没有来者的奥运盛典,让全世界真正认识到了中国的文化、情感和富强。

  张艺谋是中国电影史上的全才,也是放在各种舞台上都不会逊色、生分的人,如果说巩俐是中国电影上的“她”,张艺谋只能是“他”。

贾樟柯


  就在冯小刚贺岁片恣意席卷票房之时,一股文艺的独立电影风悄然从地下吹来。以贾樟柯、王小帅、张元、王全安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以非常不一样的姿态崛起,不论是电影的题材、表现方式来说,始终有一股淡淡哀伤的电影,和“贺岁档”的嬉笑怒骂相比,矜持、内敛了许多。这股自省、反讽的电影风格,让中国电影更多面。

  用现在的话来说,贾樟柯就是一直关注“屌丝”群体的导演,《小武》《站台》《任逍遥》等,都是活在城镇边缘的人物,而这些看着让人不那么愉快的电影最终走上台面,成为中国电影站在国际电影舞台上的代表作,是观众对于电影理解的加深,也是文化多元下更宽容的大背景。

  冯小刚在“钱”,贾樟柯在后,两代导演的崛起,是中国电影20年最成功的进步。

赵薇

  她的成名和成功其实并不是沾电影的光,而是电视剧《还珠格格》。2001年她才开始演电影,《画皮》和《花木兰》里,你依然可以看见“小燕子”的影子,但《玉观音》《绿茶》等文艺片让赵薇的演技得到了认可。2009年当选为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副会长,2010年担任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赵薇的演技和艺术造诣,得到了行业认可。

  当然,她真正给大家带来惊喜的,还是2013年的处子作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走高、口碑走红,赵导的作品还得奖了:2014年获得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第3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