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魔戒”里的中土世界 从畅销书到电影 魔戒大事记

  “在地底洞穴里,住着一个霍比特人”,牛津大学教授托尔金在批改毕业生考卷时,因为有学生交了白卷,让他可以信手涂鸦,写了这句话。正是这一时兴起的涂写开启了史诗巨著《魔戒》的大门。托尔金用长约六十年的时光,虚构了一个奇幻的中土世界。


  作为“中土传奇”终结篇,《霍比特人:五军之战》明天登陆内地。十三年来,导演彼得·杰克逊改编托尔金的小说,拍成《指环王》三部曲和《霍比特人》三部曲,把中土世界呈现在大银幕上。托尔金的作品、彼得·杰克逊的电影,共同在中国留下“中土文化”的足印。


翻译 原著和译者的命运被改变


托尔金绘制的《霍比特人》插图

  在《魔戒》系列中,托尔金开奇幻小说之先河,建构了一个前所未有、完全游离于现实之外的中土世界,这个世界甚至拥有自己的语言体系。书中讲述中土世界第三纪元末魔戒圣战时期,霍比特人、人类、矮人和精灵一起,为追求自由而誓死反抗索伦的黑暗统治。《魔戒》早在1954年至1955年之间出版,但中国迟迟没有引进,华语地区没有这类奇幻小说,读者也不感兴趣。


  在台湾地区,翻译《魔戒》的译者朱学恒,2001年曾在金石堂书店办过一场《魔戒》的介绍活动,结果只来了一个听众。但就在这一年,随着电影《指环王》第一部的上映,朱学恒时来运转,译作成了台湾超级畅销书,27岁时的他凭此大赚120万美元版税,此后更被誉为“华语奇幻文学教父”。正是彼得·杰克逊的电影,让托尔金的著作广为华语世界所知。


托尔金绘制的《霍比特人》插图

  托尔金小说引进大陆,跟电影上映几乎同步。也是在2001年,南京译林出版社买下《魔戒》图书版权,连译本封面用的都是电影剧照。但大陆缺少奇幻文学专业译者,出来的译本错误连篇。尽管饱受诟病,但小说影响巨大,其时跟《哈利·波特》一起开创了中国奇幻文学元年。托尔金的作品有二十多部,译林只出了四部书,并没有形成体系。译林的版权到期后,上海世纪文景愿意成体系出版托尔金所有的作品,获得了外方信任,2012年拿下大陆中文版权。


  “朱学恒的译本消遣性很强,把托尔金放在奇幻文学类型里来翻译,是最娱乐化的版本。”世纪文景责任编辑沈宇说,但原著的文风不是这样,托尔金从不认为自己写的是消遣性读物,而是类似英语世界里的创世神话。世纪文景于是请来了台湾译者邓嘉宛重译《魔戒》,后者曾翻译托尔金的《精灵宝钻》,其古朴厚重的神话经典语言风格,营造出《圣经》一般庄严的气氛,受到高度赞许。而原著《霍比特人》的童话色彩比较浓,出版社又请来翻译家吴刚重译《霍比特人》。吴刚家里有一对双胞胎,每回他翻译一段故事后,会先讲给孩子听,连孩子都听得入了迷。


  邓嘉宛也是一位托尔金迷,多年来沉浸于中土世界流连忘返。1998年她在英国读书,复活节假期跟英国同学到雅典去旅游,听到同学们热烈谈论《魔戒》,就好奇问了一句是什么书?“他们对我的无知非常震惊,那情况就像你在中国的大学里碰到有同学不知道《红楼梦》或《西游记》一样。”邓嘉宛回忆,假期结束回学校后,她立刻去买书来看,这一看就再也不能自拔。


  为确保翻译《魔戒》的质量,邓嘉宛求助于另两位“戒迷”石中歌和杜蕴慈,三个人早在网络论坛上就已认识。2013年邓嘉宛接到翻译任务后,自己负责六卷故事内文,杜蕴慈负责所有诗歌,石中歌负责前言、楔子、附录、索引及全书校译,差不多十个月内完成了100万字的翻译工作。翻译过程中,三个人天天在网上讨论,共享文稿。“石中歌给我的帮助,就如山姆给弗罗多的帮助。没有山姆,弗罗多肯定半途就倒下,根本完成不了任务。”她感慨,《魔戒》是一个关乎朋友的故事,现实翻译中,自己也经历了一次同盟的情谊与力量。因《魔戒》认识石中歌和杜蕴慈,携手合作翻译,她觉得这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幸运,会珍惜一辈子。


  在邓嘉宛的新浪微博上,经常有来自各地的托尔金迷打招呼。听到他们称赞译本时,她感到非常开心。在邓嘉宛看来,托尔金所构筑的中土世界非但波澜壮阔,且巨细靡遗,写的也并不全是英雄史诗,更多的是细致勾画平凡人们成就的传奇。她觉得这个中土世界太迷人,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极大,为被课业重压的青少年及繁忙的都市人提供了一个可以喘息悠游的空间。


电影 三部曲启发“东方新魔幻”


《霍比特人》剧照

  上世纪末,电影市场研究专家蒋勇还在大学读书,第一次在网上看到《指环王》的预告片,立即被震惊了。当时网速很慢,预告片打开后只能看到豆腐块那么大的画面,但电影奇幻史诗感还是扑面而来。“当时好莱坞片方一口气公布要拍《指环王》三部曲,从2001年起三年内每年推出一部,这种气势好长时间都没见到了。”蒋勇回忆,自己好几年内都造访《指环王》几乎所有的官方网站和粉丝网站,了解有关信息。


  《指环王》第一部在内地上映时,中国电影正处于最低谷,市场化改革还刚刚启动。该片取得了数千万元的票房,口碑也非常好。2004年《指环王》第三部上映后,内地还首次推出了三部曲连映。蒋勇花了150元买了票,在中影电影院观看长达11个小时的三部曲,中间休息时,影院还给观众发面包充饥。虽然时间很长,但还是觉得物超所值。


  华夏电影发行公司副总经理黄群飞长期参与进口片引进,他记得当时大家谈论《指环王》最多的是三部连拍的方式,这种拍摄方式之前从没见过。这种手法日后也被中国电影所借鉴,较知名的是华谊兄弟《太极》三部曲,张纪中公布的项目《美猴王》三部曲也借鉴了《指环王》系列拍摄方式。三部影片一起拍,极大节省了电影成本,做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在电影宣传和档期上也有利于提前布局。


  让国内电影界更感吃惊的是《指环王》系列带来的技术革命。在电影里,有一个著名的角色“咕噜”,这个性格古怪的角色并不是由演员扮演的,但脸部表情生动丰富,额头皱纹也清晰可见,说台词的功夫不亚于真人演员。资深电影策划人曾念群说,这种塑造出来的非人类角色,利用动态捕捉技术,结合真人表演、动画合成,情感、动作完全跟人类一样,给观众极大的冲击力。目前这种技术在好莱坞已经广泛运用。


  在《指环王》的启发下,中国电影界打出“东方新魔幻”的旗号,《画皮》《画皮2》就是典型。“之前中国没有魔幻片,《画皮》原来是鬼片,题材不可能过审,就打了一个擦边球,想出东方新魔幻的名词。”曾念群说,现在中国的魔幻片项目非常多,像《西游记》《封神榜》都在改编电影,都打着特效向《指环王》看齐的口号。不过,《指环王》构建了格局庞大的世界观,但中国魔幻片还是在挖掘老资源,想象力受限制,没有能力构建一个宏大的世界观。


《霍比特人》剧照

  《指环王》和《霍比特人》系列除了壮观的特效场面,片中霍比特人离开家园,踏上艰辛的历程,更多展现的是普通人的勇气。事实上,托尔金开始写《魔戒》正是“一战”时期,他的好友吉尔森和史密斯先后死在战场上,后者在临死前给他的信中说,“那些活着走出战场的人,应该代表全体朋友继续烈焰般的激情,说出死者未能说出的话,创造使他们全体引以为自豪的成就。”托尔金小说的英雄主义和悲剧来自战争,这些是他心中强烈的感情力量。


  彼得·杰克逊的电影也体现了原著的精神,再现了勇气、激情、友谊和忠诚这些人类可贵的品质,也格外具有感染力。“《指环王》《霍比特人》系列有清晰的价值观,有善恶之争、信仰之争,这才是真正打动观众的地方。”影评人韩浩月说,拍一个系列片,必须有一些深沉的内涵,否则,观众很难对影片保持长期的兴趣。相比之下,国产魔幻片在价值观上很混乱,如《画皮2》丢掉了古典原著的精气神儿,植入现代爱情故事,放进了很多今人自以为是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