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味道中国》剧照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红遍中国后,名为《味道中国》的纪录影片也首次冲击贺岁档的大银幕。可惜,该片没有逃离中国纪录片在影院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命运:《味道中国》23日上映后,首日票房仅有40万元,在多地的影院都是“一日游”后匆匆下线。如此的惨淡显然有违创作者让观众品尝“银幕年夜饭”的初衷。看来,中国观众将纪录片视为免费宣传片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很难进入一个“纪录片也要买票看”的新时代。
近年来,中国商业片的票房呈井喷速度增长,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已经将近300亿,但是,回望一年来的纪录片表现却惨不忍睹,而且,更可悲的是,人们甚至并不在意纪录片这一类型是否存在。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纪录片票房仅7万元,2012年130万元,2013年虽达到2000多万元,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五月天的组合拍摄的音乐纪录片《五月天-诺亚方舟》的贡献。2014年的纪录片也是寥寥可数,借助“快男”选秀的《我就是我》只不过收获了670万元的票房;《金色时光》口碑不俗却难引关注;法国3D《狂野非洲》也没有在影院掀起“狂野”的气象。纪录片的生存难题至今依然无解,对此,有关导演无奈而乐观的态度是,纪录片能进院线就是胜利了。
相对于中国纪录片市场的“一片死水”,中国台湾、日韩等地的纪录片市场近年来都在迅速崛起。据悉,在纪录片产业最为成熟的日本,观众不会刻意区分剧情片和纪录片;韩国的《牛铃之声》取得了过亿元人民币的票房,而一部《我的爱,别渡过那条河》的周票房超过了同期的《星际穿越》。中国台湾2013年的纪录片电影《看见台湾》斩获近4000万人民币。
其实,纪录片的冲击力并不比剧情片差,当年雅克·贝汉的纪录片《海洋》中,那个被切去鳍部的鲨鱼,一边扭动一边沉向深深海底的镜头令多少人震撼流泪;《狂野非洲》则纵横非洲大陆,展现了自然之美与动物之灵;《味道中国》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候、二十四节气,走遍中国13个美食大省,终究寻觅到最地道的20种“中国味道”。影片聚焦美食背后的故事,那些即将消逝在历史深处的保守手工艺也再次被挖掘。
但是,影院中的纪录片却始终难以让中国的观众掏钱买票,这其中,纪录片本身的问题不容忽视,比如,《味道中国》与《舌尖上的中国》等电视美食纪录片相比,并无明显的突破,此外,还有一些纪录片对于中国现实的关注不够。但是,中国纪录片面临的更大障碍还是“难觅知音”,纪录片有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人们长久以来将其视为免费的电视宣传片,不习惯走进影院观看,更不习惯花钱消费。这种认知也让目前的纪录片发展举步维艰。毕竟,纪录片是给有一定的欣赏层次和有一定的心理感受的人看的,有关注度才能够反馈给创作者一些“信息”,才能督促纪录片品质的提升,帮助中国的纪录片导演更加娴熟地使用电影的语言。
不过,《味道中国》等纪录片的尝试也并非没有意义,纪录片培养的是人们的思想锐度、社会关怀的情怀,散发着有异于故事的另一种魅力。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一定会有中国观众逐渐厌恶了商业的幼稚,升华自己的欣赏品位,意识到电影银幕上另一种风景的存在。而纪录片屡败屡战的苦涩滋味也会在某一天突然刺痛社会的神经,让人们感慨:有关电影的味觉里,怎能缺少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