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天我们会飞》定档3月10日内地上映
《哪一天我们会飞》将于3月10日登陆内地大银幕,2月23日晚,影片在京举办提前试映活动,作为港产片中鲜有的校园青春电影代表作,《哪一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同题材的台湾电影《我的少女时代》,也因此被称作是“港版少女时代”。
虽然故事背景都放在高中校园,在叙事上也浓墨重彩地呼唤青春回忆,但《哪一天》通过男女主人公(夫妻二人)两段不同时期生活片段的交织呈现,其实是讲述了一代人的青春遗失与迷惘、理想追寻与失落。
而在其青春外衣之下,也有导演黄修平对今时今日香港现状的思考。据悉,影片原本叫做《差一点我们会飞》,最终以《哪一天我们会飞》定名,这个不确定性的“哪一天”,也带来一个关于香港未来的积极想像。
正如黄修平所说,“我不喜欢假希望,在太平盛世拍一部戏让人有假希望没所谓,但现在这么‘灰’,还要多踩一脚不太好,说到底,还是想和大家一起寻找希望。”电影更以航拍穿梭香港城市的片段作为开始,以鸟瞰维多利亚港的画面结尾,城市寄语不言而喻。
↓点击播放《哪一天我们会飞》主题曲↓
跟着杨千嬅林海峰一起寻找
杨千嬅和林海峰寻找青春初衷
《哪一天》的故事主题,其实很老套,谈青春,讲梦想,黄修平自己也知道,这些词都被嚼烂了。但对照今时今日的香港,年轻人或许也需要这些“鸡血”来扫除时代带来的内心阴霾。
影片讲述了余凤芝和彭盛华结婚十年,生活平淡似水,某天余凤芝在网络上偶然发现旧同学苏博文的博客,唤起了他们三人上学时的陈年回忆。
时光荏苒,20多年后,少年们各自变成社会中的小小齿轮,面对日复一日的琐碎和慢慢淡去的骄傲。余凤芝与彭盛华成为一对再平凡不过的香港夫妻,工作忙碌缺乏沟通,和很多人一样面临中年危机和感情空洞。他们还能找回最初的自己吗?
黄修平此次讲故事的方式,是以中年和少年、此时和彼时自然穿插,更用大篇幅着笔于青春年少时对梦想的初衷和执着,直至在成年后的现实世界里变得黯淡无光。少年少女在校庆音乐会上唱摇滚、做手工,在狮子山下飞翔、三角恋的情感纠葛、与老师对于梦想理念的冲突,面对升学、求职走向社会的烦恼......无不令人想起自己的青春岁月,简直呼应了那句经典歌词“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
香港是不是一个让人做梦的地方?
有关这座城市的美好记忆
黄修平的城市寄语
《哪一天》电影里追忆的既是个人的青春回忆,又是集体的黄金年代,看着港片长大的一代人很难不为此动容。但过去就一定好吗?对于过去的怀恋会不会也是某种因为需要安慰而假想的虚构?对于现时的港人来说,回望有时候出于感性上的一厢情愿,这从近年来《点对点》、《王家欣》(更名为《寻找心中的你》定档3.18内地公映)等本土制作也可见一斑。
黄修平自己也承认,“每个人都觉得以前好,回忆总是美好的”,不过,他也认为,即便用理性分析,也不难看出昔日香港真的比较美好。例如,黄修平最近看了《我的少女时代》,最感慨的是,九十年代台湾年轻人追捧的流行文化,全为香港制造,而如今已经时移世易。
对照当下,黄修平也不忘在《哪一天》里提出了很多香港年轻人的迷茫:“香港不是一个让人做梦的地方”,地方太小、限制人才发展,楼太贵、年轻人劳碌一生也只能混个温饱,社会躁动、从惨绿青年到中年怒汉无不弥漫着一身灰暗戾气……连黄修平自己也说:“真是一年比一年差。”
香港是不是一个让人做梦的地方?
牢骚易发,但然后呢?黄修平也同样借《哪一天》说出他的态度:“仍然要相信,这里会有想象。”放在现在语境里的香港,显出一份难得的积极。
九龙城的豆腐店、红磡的隧道、屋邨的平台、工厦的天台,狮子山下……无论是在前作《狂舞派》还是如今的《哪一天我们会飞》中,黄修平的电影都满布着“本土”元素,对于“本土”这个标签,黄修平有自己的一套看法:真正的“本土”从来不是挑动记忆,甚至用引起话题的符号,而是深藏在电影里头,挥之不去的情绪,编剧陈心遥也说过:“身处如此时代,面对如此香港,怎么会不本土呢?还有可能不本土吗?”
影片花絮:
飞行元素受宫崎骏启发 刘德华又撑本土制作
电影中的飞行元素可以说黄修平是深受宫崎骏影响
导演黄修平是不折不扣的宫崎骏粉丝,《天空之城》、《风之谷》、《魔女宅急便》等动画电影都曾深深打动他,尤其喜欢片中的飞行元素,《哪一天我们会飞》也是一部有关飞行梦想的电影,当这部片筹备时,宫崎骏的《起风了》正巧要在香港上映,而黄修平还被选中赴吉卜力为影片的粤语版进行配音。
众所周知,刘德华旗下的“映艺娱乐”多年来一直投资扶持华语电影、新导演、新想法,曾问鼎金像奖的《打擂台》、去年风靡两岸三地的青春片《我的少女时代》都有刘德华的“栽培”,而《哪一天我们会飞》虽然华仔并未投资,但也用行动撑本土小成本制作,《哪一天我们会飞》演员游学修就曾被刘德华追问影片上映时间,更邀请他拍戏,红不红都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