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网特稿 3月10日,《哪一天我们会飞》提前一天上映;3月11日,《灯塔下的恋人》登陆内地;3月18日,《王家欣》改名为《寻找心中的你》上映;3月25日,张国荣、张曼玉和梅艳芳主演的《缘份》,在32年后于内地公映。这是一个怀念美好过往香港的春三月——
《哪一天我们会飞》是1995年狮子山下的校园三角恋回忆;《寻找心中的你》是一首1992年的电台老情歌;《灯塔下的恋人》是远及1970年代初澳门情事的开枝散叶;《缘份》则是1984年香港地铁的“回首又是她”。
四个故事串联起来,就是对70、80、90三段过往青春岁月的寻回。
但在我们脑海中寻回的是,香港本土电影用青春片的模式,开始集体怀旧了。这种对过往美好的追溯,只是一种巧合,还是现世心态的必然?
香港一直都存在着青春片,只是在武侠、黑帮、警匪、无厘头等类型的盛名之下,港式青春片一直都面目模糊、不成一派。但可以肯定的是,港式青春片,和著名的台式“小清新”、近年内地的“堕胎青春片”相比,烙上的是深深的“香港制造”的痕迹。
下一页
新浪潮:残酷青春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