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公司“围海造田” IP开发已变得房地产化?

《鬼吹灯》是公认的大IP

  近日,阅文集团副总裁罗立在演讲中坦言:“2010年之前我把《鬼吹灯》40万卖给了华谊,那时候已经非常轰动了。但是到现在,如果《鬼吹灯》再卖的话,没有5000万就不用跟我谈。”


  短短几年间,IP价格翻了百倍,而且改编授权的天价依旧不断被刷新,甚至还有破亿的IP。小娱此前已经为大家调查了IP改编前后的价值对比,发现不少噱头众多的所谓大IP改编效果并不理想。


  另一方面,小娱发现,如今的IP改编与开发越来越房地产化。一些文学公司“围海造田”或学习万达模式,通过系统化的拿IP(拿地)策略,低价囤积大量IP然后奇货可居;而不少影视公司则充当“地皮贩子”,稍微把一块IP(地)平整一下,再通过IP的多次倒手赚取差价。


  正如不少中国人买房是为了炒房而非居住,房屋的投资功能远大于居住功能一样,在国外被定义为智慧产权、看重作品本身价值的IP,在国内也变了味儿,大家都在追逐IP的宣传营销功能,而忽略了IP质量本身的优劣。


  回到房地产行业,目前在某些二三线城市到了击鼓传花的末尾,业已出现崩盘;而近日作家江南也开始预测,“IP在明年将会出现断崖时下跌,真正能开发完成的IP不足10%。”


  对于作家圈核心的“人”而言,则出现了盲目追求改编权、把文学作品剧本化、披马甲跳槽的情况:比如说因为阅文签的是全版权约,因此有一定影响力的老作者纷纷独立、十不存一,如天下霸唱、匪我思存;其余的新作者看到IP热钱汹涌,则纷纷披上马甲去了别家签约较松的网站,幻想着能靠着IP改编权一朝翻身。


  所以,在早期热门IP几乎已被大公司抢空的现状下,新涌现的高价IP的价值已经存在很多水分。


文学网站=万达广场,影视公司=二房东?


  ①若干年前王健林曾经说过:万达广场就是城市中心。炒房怎么玩儿?说白了就是到郊区拿一片很偏僻的地方,盖好商场电影院写字楼等配套设施,以这个为核心吸引客流,坐等周边房价暴涨再卖出。


  如今的IP则给人同样的印象:文学网站以订阅为主,吸引大量的流量,然后大牌网站强行签下作者的所有作品的衍生权利。坐等IP价格暴涨再卖出。


  ②更有甚者,很多地产商压根就不建房了,而是直接购买地皮,囤在手里几年等着它翻翻。甚至,他们的下游还出现了专业的地皮贩子,依靠关系拿地,再想办法到手。


  而现在许多IP运营商也是如此,一些影视公司其实本身没有制作能力,但会打着影视公司的幌子把版权用比较低的成本买下来,再把版权囤一段时间,等价值上涨之后又以某些合作形式把版权卖给另外一家影视公司。


  比如最近的《迷雾围城》版权纠纷(点击左边复习一下~),卖给紫晶泉的改编授权最后却由完美时空拍摄,让续约情况变得纷繁复杂。


  IP被来回倒卖的情况非常常见,每个环节都有公司想着借着倒手猛赚一笔,没有人沉下心来认真做内容,最终的结果是很多好的IP在这种情况下就浪费掉了。网络文学作家歆月就在采访中对小娱坦言:“不少IP卖是卖了,但是卖掉之后,公司觉得没有价值也就搁置了。”


  ③随着房地产领域的加剧竞争,不少地产商也玩起了概念,生态城、未来空港、孵化园,一个比一个会包装。


  在IP领域,大量的炒作包装和“造神”也不可避免。一位文学网站的女频作者就曾对小娱说:“某家网文巨头目前正在力捧90后美女作家,不仅要造神也要造星。”据悉,只要炒作地到位,其价格就能飙涨10倍。


  正如房地产泡沫随时有可能被戳破,这种囤积版权和倒卖版权的模式,对无论网络文学还是影视界的行业生态都是存在危险的。


  人们通过炒作各种概念把版权成本抬高:个别作者出于虚荣心和对自己未来创作能力的担心,不断刷新改编费报价的上限;而一些平台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以及抬高自身估值的私心,也在向下游公司不断报出天价版权。


对于缺乏甄别能力的下游公司而言,会误以为买下IP作品就能保证票房和收视。


  然而“丑媳妇总要出去见公婆”的,当网络文学作品被匆忙改编为影视作品和游戏作品上线后,真正符合大家预期的能有几部?在这场击鼓传花游戏中,最后买单的人往往是被坑惨的下游公司。


IP在明年将会出现断崖时下跌?网文同质化波及改编作品


  尽管我们很难得知房价何时降温,作家江南却已预测,IP在明年将会出现断崖时下跌,真正能开发完成的IP不足10%。在娱乐资本论看来,目前的网络文学确实面临不少问题:

 

作者因感觉不公而披着马甲另立门户


  网络文学产业一直以来就存在着一家独大的阴影,早期是起点中文网,如今是阅文集团。在IP价格水涨船高的时代,掌握了改编权也就意味着掌握了更多变现手段,文学网站对作者权益的压榨也就变得变本加厉起来。


  为了把所有的作者控制在自己的平台上,一些大的文学公司、文学网站开出“霸王条款”,在某位网文作者看来:“它们不但拿走我全部作品版权,甚至捆绑我的笔名,我们不少同行只能批马甲另起炉灶。”


  据阅文集团副总裁罗立的介绍,阅文拥有1000万部作品储备、400万名创作者,占据了90%的IP改编市场份额。在如此强大的资源优势下,作者跳槽去其他文学网站等于自断经脉。对于那些名气不够大牌、无法与公司叫板的作者,他们并没有更多的选择,只能依附于文学网站或文学公司。


  一位曾经签约过腾讯文学的作家告诉小娱:“如今阅文签的是全版权,没一分钱保底,许多老作者都走了。即使签约的也披上马甲去了别家网站,换取别的网站更宽松的条件。仍在阅文的老作者十不存一。”、“不签长约的不捧,什么宣传都没有,推荐位也和签约的差一大截。”


  对于披马甲写作和霸王条约的现象,小娱联系阅文集团了解情况,然而对方表示“此类问题不予回复”。


作者跟风写作 网文同质化问题愈发严重


  IP改编授权的价格在短短几年时间内翻了百倍,原本需要靠每日辛苦码字来获取读者的网文作者有了新的变现途径,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当市场对IP出现盲目热捧时,不少作者们的心态也就变得比较浮躁,开始盲目追求改编,把文学作品剧本化。


  网文作家月斜影清就告诉小娱:“红什么题材,大家就一拥而上纷纷克隆。归根接地还是在于缺乏对创新的保护,创新付出的代价太大,还没收益便被人克隆,久而久之大家都乐于走捷径。”


  文学作品的同质化必将导致改编作品也将面临同样的窘境:电视网络上充斥的都是霸道总裁爱上我、穿越宫斗戏和玄幻虐恋,观众早晚会看腻这一套。当已有IP被开发殆尽,缺少创新的网络文学也许会陷入兔死狗烹的境地。


IP成为宣传噱头,没有人在乎内容本身


影视或游戏作品一旦套上了所谓大IP,一来可以获得原著粉丝和阅读平台的渠道资源,二来也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讲一个漂亮故事,获得更多的资本关注。


  而目前市面上的很多所谓IP,在小娱看来并来不是IP,只是被文学公司宣传炒作出来的概念,为了能够让囤积在手中的资源趁着形势大好尽快脱手。


  目前IP概念已经急剧泛化,我们经常能够听到人们把范冰冰、王思聪等明星和网络红人也称之为IP,IP成了人们口中的营销宣传噱头。但影视化、游戏化的作品在面向大众时,需要接受检验的是其内容本身,外部包装无法替代成口碑。


  阿里文学总编周运在接受小娱的采访时认为:“真正的IP要经历多重要素的考核:一是时间的沉淀,短期内突然冒出来的东西并不具备IP改编的条件;二是传播效果,比如有多少群体能够感受到共鸣;三是影响深度,这也可以通过一些数据来检验,比如一本书有多少读者愿意付费,去购买周边。”


  而目前的现状往往是大神作家的作品甫一推出就仿佛被炒热的楼盘,多家公司抢着购买改编权。这些作品被匆忙改编为影视作品和游戏上线后,真正符合大家预期的是少数。


IP未来发展趋势:价格终会回归内容价值


  很多人认为2016年将是IP更为火爆的一年。在小娱看来,早前一批IP购买如今已集中进入收割期,其收视和反响的分化,可能会让急于购买和囤积IP的下游公司,在面对上游公司的漫天要价时更为冷静。


  不少影视从业者已经意识到了IP与IP影视价值转化的区别。一位业内人士就对小娱表示,他们目前购买文学IP会更加看重作品本身的质量和其改编价值:“比如春衫冷的《与子偕臧》,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我们很看好。”


  未来IP究竟还能火多久?目前多数人的共识是IP价格将会围绕IP价值曲线波动,而最终会回归价值,也就是内容本身上来。未来的IP产业会像餐饮业一样细分,高授权金的IP买卖属于大资本之间的游戏,而在某些小众领域开发其头部产品,比如耽美文学、科幻文学、悬疑小说等,则是中小型公司进行IP开发的可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