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为何北美遇冷? 我们热爱的李安这次没能俘获北美观众的心

      今天是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内地上映的第12天,目前累计票房约1.4亿,已经超越《色·戒》(1.38亿),成为李安在内地第二卖座的电影(第一名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5.73亿)。从观影人次来看,《比利·林恩》目前不到300万的观影人次,距离"少年派"的1446万很远,甚至没达到9年前《色戒》450万人次的水平,可以说,国内票房成绩也不如预期。


      作为一部好莱坞主投、讲述美国故事、由英美演员主演的英语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北美的票房只能用“十分惨淡”来形容。上周末,该片以1176家的影院数量在北美正式大规模上映,周末票房却仅有区区91万美元(约627万人民币)。《比利林恩》在中国首周末仅在博纳悠唐和上海影城两个影厅就拿到80万美元票房,美国的洛杉矶和纽约也有两家可放映顶配版本的影院,但加上其他1174家普通影院,首周末票房也就勉强赢过中国两家影院的成绩。


      如按平均票价10美元计算,《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周末平均每家影院只迎来了26个顾客。无论是对于4000多万美元的投资,还是对于曾两获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李安,这样的票房成绩是令人相当失望的。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原定11月11日中美同步上映,而该片的美国发行方索尼在临上映前决定11月11日先在纽约、洛杉矶的两家影院小规模上映,在11月18日北美大规模上映。关键问题在于,影片主打120帧/4K/3D,但索尼却放弃在北美发行3D版本(难道是影院不买账?)结果是,小规模上映时票房成绩尚可,大规模2D版本上映后票房成绩很不理想。


李安导演作品北美票房



      纵向对比李安所有导演作品在北美的票房成绩,《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也算的上一位“差生”。由于李安的作品是独立片,只在北美小规模上映,《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总票房可能不是最低的(《与魔鬼共骑》北美总票房仅63万美元),但若计算影片在每家影院的平均票房,《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很可能垫底。


      除《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外,李安作品中只有2009年的《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平均单馆票房未达五位数——该片在北美1395家影院上映,总票房约746万美元,平均单馆票房5348美元。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若想追平《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平均单馆票房,总票房需达到629万美元。截至11月20日,《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北美票房约109万美元,629万美元的总成绩并非易事。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大规模上映前,美国媒体预估该片的周末票房应该在300万美元到400万美元之间,虽然预期也不高,但91万的成绩仍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事实上,《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目前在北美影市遭遇的“滑铁卢”早就有迹可循。


NO.1 公映前媒体大面积差评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北美遭遇差评


      首先是纽约电影节首映时,美国媒体几乎一边倒地给出差评。作为两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得主的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目前烂番茄新鲜度仅为43%。在李安所有导演作品中垫底,比《制造伍德斯托克》的47%还低,之前让很多漫画粉丝失望的《绿巨人》都有61%。


     普通观众评价方面,烂番茄观众喜爱率为60%,平均分3.5分(满分5分);IMDb一共2276位用户,打出7.2的平均分,对比之下《少年派》8.0分、《断背山》7.7分、《卧虎藏龙》7.9分。


      在如此不尽如人意的口碑面前,美国媒体早就预言了该片在北美的票房不会很好。


NO.2 片方对观众可能的反应没信心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讲述的是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国大兵的故事,这样一部背景十分美国化的电影,在中国口碑不错,在北美却少有好评。美国影评人、观众除了对这个太多内心戏的故事不太感冒外,也可能对影片的价值观不太认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讲得是军人的故事,但既不主旋律,也不反战,而是把各种“崇高”消解于无形。有坊间评论认为:政治偏左的美国媒体和观众很可能在观看这部影片时感到被冒犯,当然这只能是猜测,无法找到太多证据。


      不过索尼把影片的大规模公映时间推迟一周很说明问题。原定的正式公映时间11月11日在美国是个很特殊的日子——“老兵节”,即退伍军人节。在这一天,全美会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退伍军人和阵亡将士。


      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电影,按常理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应该抓住这一“切题”的档期才对,影片原定这一天正式上映说明片方也有这方面的考虑。但思索再三,索尼最终还是决定让该片到11月18日才大规模上映,宁愿对撞《神奇动物在哪里》,也要避开“老兵节”,可见对观众的反应不太有信心。




      NO.3 北美院线不认可新技术


       另一方面,作为一部严肃题材剧情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最大的卖点其实来自技术上的创新,而早已进入成熟期的北美影市恰恰对新技术没那么感冒。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最高规格3D/4K/120帧版本全球只有五家影院能够放映,除北京、上海、台北外,纽约和洛杉矶也各有一家。这两家影院也就是11月11日《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小规模上映的两家影院。这两家高规格影院的票房成绩其实还是不错的,首周末平均为《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贡献了5万多美元的票房。然而,那些不能达到最高放映规格的北美影院对新技术似乎就没那么热衷了。


      事实上,多年前彼得·杰克逊曾在《霍比特人》系列中尝试过48帧的高帧率,当时也只是在部分影院放映,评价很一般,不仅没有引发广泛讨论,影院也未出现大面积更换设备。和《阿凡达》引发的3D和IMAX3D潮流不可同日而语,值得一提的是,詹姆斯·卡梅隆曾宣布要在《阿凡达2》尝试60帧技术,看到李安这次的挫败,不知“卡神”会做何感想。


      在中国内地,虽然能放映3D/4K/120帧版本《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影院只有两家,但是很多影院会把能放映3D/2K/120帧或60帧作为宣传重点。各项数据组合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中国的影院里能出现十多个版本。


      在北美,别说帧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3D放映都不能保证。3D拍摄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最终在北美以2D形式大规模上映。


      事实上,近年来亚太地区观众对新技术的热情已远远超过北美观众。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北美仍是全球银幕数最多的地区,在全球银幕占比能达到30%。但3D银幕在北美银幕中的占比仅为39%。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亚太地区3D银幕占比高达74%。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票房上的失利让很多人联想到了去年同样采用3D拍摄,以视觉冲击为主要卖点的《云中行走》。两部影片片名中都有个“walk”(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The Walk),命运也很相似。《云中行走》大规模上映(2509家影院)的首周末票房仅为372万美元。


NO.4 发行方最后关头放弃营销努力?


      更有趣的一点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云中行走》都是现索尼影业主席Tom Rothman在三星影业任职期间运作的项目。有外媒报道称,有了《云中行走》的前车之鉴,以及较差的前期口碑,索尼对《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北美发行已基本上持“放任自流”的态度(放弃3D发行也侧面证明了这一点)。反过来,不够给力的宣传也让这部影片的票房成绩雪上加霜。


      相较于中国内地影市,北美影市的票房竞争可能更加残酷和惨烈。“小雀斑”主演的《丹麦女孩》今年年初北美794家影院上映,首周末票房仅576万美元,总票房也就1100万美元。艾丽·范宁主演的《霓虹恶魔》今年6月北美783家影院上映,首周末票房589万美元,总票房1300万美元。“抖森”主演的音乐传记片《我看见了光》年初北美741家影院上映,首周末票房684万美元,总票房1650万美元。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拿起枪的简》年初北美1210家影院上映,首周末票房835万美元,总票房1500万美元……


      从这些也是大规模开画却表现一般的影片可以看出,即便是明星名导,在北美市场也要如履薄冰。北美观众只要电影不喜欢,谁的面子也不会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