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清华点映 导演分享幕后曲折 总策划看好票房前景“这是IP”

       一群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修文物的手艺人,一群为手艺人工匠精神所打动、并坚信可以通过影像记录的力量感染到更多人的电影人,当他们走到一起,不仅诞生了曾经的央视3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同时也促进了同名电影的拍摄和完成。

       12月5日晚,纪录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点映活动,这场点映活动以众筹方式举办,仅北京地区一天时间就达到了300个名额的满额数据,足见其民间关注度。

       当晚,影片导演萧寒也在现场谈到了自己创作电影的幕后经历,他表示自己6年前就决心做一部故宫的纪录电影,但由于这个拍摄对象太过特殊,且中国有严格的文保条件,经历了许多困难,做了4年调查准备之后,正好赶上故宫90周年大庆需要一部央视纪录片,于是才有了机会先做了纪录片,没想到在央视播出后却瞬间火了,这也让他离当初的电影梦想更近了一步,之后萧寒透露,用了7个月时间做了重新剪辑,完成了即将于12月16日登上院线的这部纪录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

       而且,萧寒导演还强调,纪录片本来就应该去电影院里看,因为那种影像中传递出来的真实质朴的情感流露最适合电影院这样安静的场合。为影片担纲音乐制作的音乐人姚谦也表示:为了不干扰影片整体的安静气质,他常常会让音乐“退一点,再退一点。”

       但是现实点说,纪录片走向市场,“钱”景如何却很难说。作为影片的总策划、同时也是电影票房研究专家的尹鸿却很乐观,他觉得:一切皆有可能。他以萧寒导演在2015年上映的纪录电影《喜马拉雅天梯》举例,该片曾获得1155万的票房成绩,尹鸿认为,《喜马拉雅天梯》的票房得益于它是“奇观”,而这次的《我在故宫修文物》是IP,已经有了良好的受众基础。而且影片中那些工匠师父都是可爱的人,就会有传播的可能性,他也相信,影院经理对好的电影会以情怀给予足够的排片。

       值得一提的是,当晚,众筹者略有不满地“质问”导演:“为什么明明是北京主场,反而工匠师傅却来的很少”,更有不少迷妹是专门冲着钟表组师傅王津而来结果扑了个空,这些安静的手艺人们如今显然已成为了“网红”。

       对此,闵峻嵘、郭文临两位来到点映现场的影片中的工匠师傅表示:其实做了网红之后,生活并没有变化,郭师傅觉得,大家“与其关心我们,不如关心我们修复的文物,那是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师傅还提到,1990年代就有过一部类似的手艺人纪录片《中国一绝》,但那时候大家对此认识不深,如今得到了这么多关注,也说明时代的发展,他谦称:“我们只是沾了老祖宗的光,碰巧从事这个职业,那就做好它。”

作者:飞鸟凉   编辑:As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