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绣春刀》里没有江湖也没有侠客,那这部电影还是不是武侠片?如果说任何电影类型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那武侠片现在几乎处于谷底的阶段。《绣春刀》的出现让人惊艳,一改过往武侠片的动作风格,在动作设计上开始注重动作的真实性和力量性,以短促、近战格斗为主。甚至用到了兵法。也正因为此,我们找到了本片的动作指导桑林老师,全面解析《绣春刀》的动作设计。
影视工业网:《绣春刀1、2》在动作设计上有何区别?
“沈炼这个人物集合了猫性人的特性,他的动作有猫的灵动性,非常灵活,像一个小豹子。”
沈炼
桑林:剧中的人物职业是锦衣卫,明朝锦衣卫就是职业特工。所以人物动作基调就是要非常实用,一招制敌。而且锦衣卫身经百战特别老练,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动作非常熟练、专业化,这是锦衣卫这个群体动作的核心。找到这个核心之后,再结合实际情况去设计具体的动作。动作的核心就是决定他们的动作不会有虚招,都是短短两三下解决战斗。这种打法现在叫格斗,那个时候就是实战的实用术,这是职业锦衣卫的能力。而另一个方面是拍摄周期决定如何设计和拍摄动作戏的问题。整个预算成本决定了拍摄方法,拍摄的方法决定了我设计动作的方法,设计动作的方法,决定了拍摄和剪辑的方法,这是一个因果关系。
动作戏处理起来非常复杂,是需要非常详细的准备。如果演员动作基础好的话,一个镜头打十招二十招都可以,这在动作设计上就会不一样。当演员不具备条件的时候,所以就用短促的镜头来弥补,一个镜头也就打四五招。所以,最后成片中涉及动作戏的时候,大部分都是中近景为主的短镜头。而中近景动作设计的方向就是以短促、近战格斗为主。
《绣春刀2》讲述的是前传故事,而我们在设计动作的时候,是根据人物年龄为依据进行设计。一个人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主观动作形态的不同。在前传里,沈炼从战场上归来,按照年龄推算沈炼这时候大概是十七八岁的样子,这个年龄的人血气方刚,所以,在开篇的《萨尔浒》之战里,沈炼营救陆文昭的动作设计就是不怕死的血性。
而电影之后的故事是写八年后的事情,所以沈炼的年龄是二十五六岁的样子。人在二十五六岁是比较年轻、有活力的。而沈炼的人物性情有猫的气质(人的性情有两种,一种是犬式的性情,一种是猫的性情,犬式是好交往,性情开放,猫性情就是神秘,喜欢独处、善思考),猫性情的人非常有智慧,沈炼这个人物的性情就是猫性的人,他的动作有猫科的灵动性,非常灵活,像一头豹子或老虎。
最后的吊桥大战
在《绣春刀2》里面我们就抓到了这样的人物气质,把这些气质放在了动作形态里面。动作形态就是非常灵动、思想矫捷,会用小心思、小智慧,不会给人太多正面冲突。建立人物的动作核心之后,我们再去实施具体的动作设计。所以前传整体动作是年轻化,当遇到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他血气方刚的一面就会冲出来。就像最后吊桥那场戏,完全不顾后果,死也要冲上去堵在桥头,这是年轻人做事的方法。我跟张震拍了好几部戏,比较了解他的动作能力,这次我就想把猫科的这种动作灵动性放在张震身上。在《绣春刀2》前期训练的时候,就针对给他进行了训练。比如说增加了迂回的动作像滑步,滑步在这个片子出现了三次。
按照这个时间段再去推测,在《绣春刀1》里沈炼应该是30多岁,30多岁算是中年了,性情已经比较稳固。所以《绣春刀1》的沈炼动作形态是老谋深算,非常老道,他用他的经验在战斗。
举例来说,《绣春刀1》开场的第一场动作戏,去抓“许大人”,在房间里有人想逃跑拿起花瓶砸过来,然后又拿了一把剑要和沈炼拼命。因为这场戏是整个片子的第一场动作戏,所以这场戏必须要奠定这个片子的动作基调。还有就是这场戏是要建立沈炼和锦衣卫动作体系标准,沈炼看到敌人拿剑,不慌不忙让他拿,当敌人拿到剑转身抽剑,沈炼非常镇静,三招之内让对方连拔出剑的机会都没有,这种打法就是老谋深算的控制性打法。
影视工业网:如何定下的《绣春刀》的动作基调?
“一个人要做电影一定要了解电影史,要做动作指导,一定要了解动作片的发展史。”
桑林:电影是文化产品,随着时代变化,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时代的片子出现。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武侠片就是怪异乱神,再往后到六七十年代,邵氏出现一大批武侠片,总体来说风格比较偏于写实,江湖故事和时代背景有牵连。
到80年代,就是金庸、古龙武侠小说的盛行,人们对武侠世界的畅想进行无限发挥,甚至超过江湖,超过庙堂之上,上升到是对一个理想化的江湖社会建构,那时候武侠片的方式是写意的,侠的精神就是高于现实之上的,是对无力挑战势力的精神向往,动作设计以写意为主流,很具有东方的哲理。再往后,出现了李小龙和《少林寺》等系列片子。
丁师傅
到了90年代末到现在,是发展很快、变化很大的一个阶段。90年代末期香港有一批动作指导去了好莱坞,把拍武打片、动作片的经验就被带到了西方,这段历史我叫东拳西传,它促进了西方动作技术拍摄方法的提升。然后,西方结合自身电影工业的优势,动作片很快发展起来,短短十年,西方好莱坞动作片拍摄技术、理念、方法提升迅速,甚至超过我们的技术,这种带动随后又反过来影响我们。按照时间的阶段去划分,就是在某一阶段,就会流行某一种动作风格,这是动作电影发展的规律。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追求的不同,西方更注重动作的实用性,就是真实性、力量性,而东方是写意性。现在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观众开始对写意有了排斥感,开始接受西方的动作文化,这是一种文化现象。拍《绣春刀》的时候,我也是把握到了这个大的方向,所以《绣春刀1》的动作形态出现了接近于西方动作形态的风格,当时出来这种形态实际上冒着很大的风险,过去拍武侠片的动作没有这样的呈现,所以最终的效果是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就摒弃。所以,当我做《绣春刀》这个片子之前研究了动作电影的发展潮流后决定的动作风格。
因为《绣春刀2》投资比第一部多了,那相对面临的压力就大,所以我要考虑到观影群体,不能只满足于喜欢刺激的年轻人,考虑的方向就变宽了。所以动作设计、还有拍摄方法的镜头处理就发生了变化。第二部的动作没有第一部那么伶俐,也没有第一部实用性强,但是增强了动作的美感,动作场景也比第一部大气。
在《绣春刀2》里我有另一个野心,就是近几年国内武侠片岌岌可危,发展的不是很好,传统武术也是面临同样的问题,我想通过这个系列片子的动作新风格,唤回市场对武侠片的兴趣,另外一个层面,也是想把传统武术让观众重新得到一种认识。过去香港式的武侠片在动作设计层面,大部分都是以戏曲武行的方式在呈现,但戏曲行业的武生和武术的武学是两个概念,所以我想把真正的武术搬回来。第二部动作设计里面,用了一些武学方面的东西,也用了孙子兵法,把这些观念融汇到武打设计里面。
片子里面用了一些《孙子兵法》的地形、方位、距离、智谋等理念。武打的形态有不同的形态,有的时候是一对一,有的时候一对二,有的时候是一对三,有的时候是群战。不同的局面设定动作局面都不同。按照兵法来说,一对一永远是两个人相面而战,一对二的时候,三个人的站位有可能是三角形,也有可能被夹在中间,呈“一字形”,那就变成腹背受敌,位置的变化都会牵扯到兵法,从兵法来说站的方位决定了设计动作的不同。
最被推崇的竹林打戏
竹林打戏是一打三,沈炼最危险的局面是被三个人包夹在中间,这是在兵法来说是死地,那怎么去消解?在动作层面尽量让两个人处在自己的面前,不能让对方某一个人处在自己的身后,然后尽量把两个人消解成一个人,让对手在位置上重叠,有了这个心里的概念,你设计动作的时候,就会完全结构不一样。武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比如说美国西部片也是侠义精神,它是按照侠义精神建构的社会形态。然后《绣春刀2》的动作是按照兵法去建立动作形态,这是一个概念,这是我这次的一个变化。当一个观念发生变化之后,实际整个动作的形态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就是《绣春刀》系列和港式武侠片的动作形态为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动作电影的潮流差不多十五年是一个轮回,武侠片它也摆脱不了这种规律,这个类型如何在轮回之后继续下一轮回呢?只有创新了才能适应下一个轮回。那怎么样不断的发生变化呢?路阳把武侠片对接上历史这个基点去建立他的武侠世界,这就是一个尝试的转变,从江湖到庙堂,又从庙堂到了政治历史,这也算是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