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大剧院今日开锣(组图)

彩排现场特别设计了祝贺大剧院揭幕的环节。

为今日的揭幕演出,演员们正在紧张地排练。

  梅兰芳大剧院四楼的京剧艺术廊,摆放着46个利用海藻脱模技术,做成的一比一仿真的京剧人偶。人偶身着戏装色彩纷呈,服饰、发冠、贴面等都是手工制作,与真实演出时一模一样。张勇/制图

  今日,中国京剧院所属梅兰芳大剧院正式落成开业。西二环中路又多了一个新的地标式建筑。尽管这不是中国第一座以京剧为主题的剧院,却是北京市第一座以艺术家名字命名的大剧院。今夜《我们的家园》将为梅兰芳大剧院揭幕。

  昨天,记者提前探访梅兰芳大剧院,整修工程已经进入最后清洁工作,首场演出大戏也开始最后彩排。住在附近的居民听见隐约的锣鼓声也按捺不住好奇在门口张望。这座耗时三年建成的剧院中融入了太多人的心血,更记录了许多与京剧有关的故事,记者就带您边走、边看、边“读一读”您不知道的故事。

  一面大墙108出大戏

  梅兰芳大剧院内的红色大墙镶嵌着数十个金色的圆形浮雕,樟木材质,表面贴有金箔,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

  中国国家京剧院业务部副主任周瑞告诉记者,这面墙可以考验出你是不是一个资深的京剧爱好者。“每块木雕上,都是国家京剧院曾上演过的剧目。我们设计了108出戏,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全部是什么戏。”现在浮雕还没有完全制作出来,但是记者提前探知这些浮雕上将刻上《窦娥冤》、《白蛇传》、《秦香莲》、《将相和》、《四郎探母》、《红色娘子军》等剧目。

  先生铜像传神兰花指

  走进梅兰芳大剧院第一眼就能瞧见梅兰芳先生的铜制雕像。高约2米,宽1.5米。沙发上的梅先生身着中山装,面带微笑目视前方,双手兰花指舞弄折扇,栩栩如生。这是根据梅兰芳先生生前照片制作的。也彰显了他的人格魅力。梅葆玖先生看过之后,连声说“太像了、太像了”。

  最后一排演员须眉毕现

  走进剧场内,明显感觉到剧院纵深显得有点短。“这是考虑到戏曲演出特点专门设计的。”中国国家京剧院业务部副主任周瑞介绍,“戏曲演出不仅是门听觉艺术,还要能够看清演员的功夫身手,所以观众席与舞台的距离不能太远。因此我们将一层观众席最后一排到舞台的距离控制在17.8米。”

  记者坐在一层观众席最后一排感受了一下,舞台最后面那些演员的表情都可以看清楚。除此之外,周瑞还特别指出,“剧院的台口是18米,舞台两侧各留出2米的伸缩空间,根据演出需要可以有4米的扩容余地。”

  舞台上六块升降台、三辆活动升降车、五十余道电动吊杆和具有国际水准的美国温格尔反声罩系统,创造出炫目的舞台视觉和听觉享受。声学设计得到了欧盟一流建声专家蒂塞尔先生的指导,建声、扩声、噪音控制、隔声处理融为一体,观众在剧场欣赏到的是演员、乐队不失真的真声传播。

  包间取名折子戏找出处

  剧场共设置了1000多座席,分为上中下三层,一层雅座观赏视觉优良;二层最佳位置设置了VIP包厢;三层普座的设计,舒适合身适合观看演出。二层的5个包厢名字设计也突出了剧院与戏曲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牡丹亭”、“黄金台”、“雅观楼”、“麒麟阁”到“长生殿”,每一个名字都能从京剧剧目中找到出处。

  后台东门镇着梨园鼻祖

  对于观众来说,剧场的后台几乎没有机会进入。趁着大戏还没有开幕记者先带您去瞧瞧。在后台东侧的门边摆放着梨园开山鼻祖唐明皇。本尊戏曲祖师爷唐明皇之像是一个不带胡须净脸的形象,身上穿着纯手工制作的红色蟒袍,神像两旁是一副小銮驾,摆放金瓜、钺斧、朝天镫,至今已有百年。1900年,新加坡华人社团“济公堂”堂主姚久儒飘洋过海把这尊祖师像从中国请至新加坡供奉。几年后,姚久儒把祖师像赠给新加坡“同乐大京班”班主、新加坡著名梨园女杰赵永春。数年后,赵永春把祖师像传给潘月红,并宣布她是唯一有资格得传此宝之弟子。2007年,由新加坡国宝级京剧艺术家、爱国华侨潘月红女士赠予中国国家京剧院。

  前店后厂每年300场演出

  “我们现在的状态可以总结成四个字‘前店后厂’。”中国国家京剧院的艺术顾问余声说:“梅兰芳大剧院东边就是中国国家京剧院,我们有十分充足的演出资源。后面准备了什么戏,前面就有现成的剧院对外演出。这种感觉真是太好了,很踏实。现在我就可以说,我们每年至少能保证300场次的演出。”目前已经有不少外地的戏剧演出团体洽谈演出合作。正月初一到十五梅兰芳大剧院将迎来第一个戏曲演出季。

  竞报记者李特/文 崔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