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濑直美《朱花之月》:比诗还难懂的是女人

 首部长片(《萌之朱雀》)就获的戛纳金摄影机奖(新人奖)的日本女导演河濑直美,本届电影节带来了她的第五部长片作品《朱花之月》。电影改编自坂东真砂子(日本恐怖小说家)的小说《为何不见》,讲述了两个男子与一个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故事很简单,电影语言也很简约,但就是晦涩难懂。

影片提纲挈领的灵魂所在是日本古诗集《万叶集》中一首诗:“香具巍巍、亩傍雄雄,耳成相争。神意天成,古来如是,只为如是。蝉生露短,求妻以伴,故此相争。”,这首以奈良县飞鸟地区“大和三山”的神话传说为依据的诗作,讲述了化身为山的两个男人为争夺一个女人的战争。而在影片中,这个传说像诅咒般传承下来,发生在奈良一代又一代人身上。

女人和丈夫生活在奈良的山区,丈夫每天研究着番茄种植,生活看似温和平静,女人却在山的另一边有一个做木雕手工的情人。女人的怀孕引起了这三角关系的崩塌,两个互相未见过面,同时深爱着女人的男人,用自己的方式(自杀和自残)延续着祖辈的爱情宿命。在主线之外,穿插着女人的祖母和情人的祖父这些祖辈的爱情故事,而男人那年轻时就死在战场上的祖父更以魂魄的方式出现在片中,成为影片意识流的重要载体。

电影也许是诗意的,因为有朱花染就的轻纱、有朦胧的山雾、瑰丽的圆月。但是,却没有奈良古城的厚重和《万叶集》的质朴。或许就只是一个女人(女导演)顾影自怜的陶醉罢了。影片中有很多隐喻:女人和丈夫的家里笼中的雀鸟;情人作坊里自由的燕子;女人梦中的昆虫,开头结尾挖掘场的沙石……这要多么伟大的想象力,才能领会导演晦涩的表达?

导演在特写镜头间不做过渡的剪辑,以及长焦跟拍这样不稳定的镜头,更是加深了观众在理解影片上的惶恐。导致的结果就是影片放映中途就有一半观众落荒而逃。是被晦涩的诗意和难懂的女人心思吓跑的吧?

笔者认为自己对没有看懂的影片是没有发言权的,也只能发表些感性的言论。但是如果一部电影让大多数人都感到无语,是不是已经说明了什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