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讯 “淡淡的青光遍满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这是朱自清在《温州的踪迹》里《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中的一段描述。昨晚,同样也是这样一个月冷清秋的夜晚,在温州市区四营堂巷朱自清旧居隔壁的南戏博物馆,由国家一级导演、浙江京剧团团长翁国生执导的《南戏印象·琵琶记》,在这座百年历史的古宅里,透过卷帘向观众流动地展示800年南戏的写意之美。
时报特派记者 张玫发自温州
代表作《琵琶记》
让800年南戏流动起来
“中国的戏曲博物馆很多,但大部分都是静态的展示。然而中国戏曲的美是动态的,所以我们就想着,能不能将我们800年的南戏,以演出的形式让她立体流动起来。”说起策划这出演出的初衷,温州市艺术研究所所长施小琴如是说。
很多人只知道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但殊不知,这个以商品经济著称的沿海城市,并非文化的沙漠,他们有让全中国都引以为豪的南戏——作为中国戏曲最早成熟的样式,于北宋晚期诞生在温州的“南戏”,才是真正的“百戏之祖”。温州因此成为中国戏曲发祥地。“南戏”开创了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基本格局,其以歌唱、舞蹈、念白、科范、音乐综合艺术,演绎悲欢离合的人情世故,寓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普世价值理念。
而生活在元未明初的瑞安人高则诚,在民间流传的《赵贞女与蔡二郎》鼓词等曲艺故事基础上,写出了著名的南戏剧本《琵琶记》。《琵琶记》不单是历代戏曲出版物版本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中国古典戏曲作品,也是中国戏曲结束草创年代的标志,被后人称为“南曲之祖”。于是,施小琴就以这个剧本为蓝本,找来了老搭档——国家一级导演翁国生,希望由永嘉昆剧团主力演员为班底,打造一台适合在南戏博物馆里驻场演出的戏。同时,这里也将成为温州的首个文化驿站。“我们想把 南戏印象 打造成为温州文化地标的一项重要品牌,《琵琶记》之后,还会推出南戏经典系列,以全新的包装形式让古老的戏曲走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她表示。
百年古宅让翁国生与传统有了一次心灵对话
清冷的蓝光打在南戏博物馆四方形的院落里,随着一段旖旎的琵琶曲《春江花月夜》,《南戏印象·琵琶记》就这样在袅袅的青烟中开场。那些平日里只能在舞台上远观的璧人儿,就像画中仙那样一个个在你身边穿堂而过。透过竹制的卷帘,时空大门仿佛打开,宁可吃糠也不愿委屈公婆的孝顺媳妇赵贞女,被迫与丞相公子成亲却心念糟糠的蔡二郎,就这样鲜活地出现在大家面前。
按照道理,42出的《琵琶记》在一小时时间内绝对演不完,但翁国生从来就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照搬传统的人,在他心中,“戏曲也是可以玩出各种花样的。”于是,翁国生把这场南戏印象变成了一场古典戏剧艺术秀。“大家都知道拉斯维加斯的O秀和澳门的《水舞间》,这种秀的形式就是在一分钟内必须给观众一个亮点。”而对于程式很慢的南戏而言,将最经典的唱段和表演挑出来演,无疑是最合适的——于是翁国生用一净一丑两位俳优以说书的形式串起《琵琶记》中《吃糠嘱托》《辞朝拒婚》《描容别坟》三个经典折子戏,其间还穿插经典南戏的介绍、温州古词的演绎,以“短平快”的灵活形式向普通百姓或观光者亮出温州“戏曲故里名片”。这场秀除了一改传统戏曲单一的出将入相,演员在多个方位出现之外,还采用了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配合传统戏曲的写意,台下的观众甚至会忽然被演员拉到台前,做起了剧务的工作。
在观众的啧啧赞叹声中,翁国生却一个人静静地躲在卷帘之后。这是他第四个实景版的演出作品,“实景跟舞台最大的区别,就是实景的环境是真实的,我们需要将表演与现场景致结合起来。”而这个南戏博物馆的前身是一个晚清的钱庄,“之前我设想的很多细节,在看完实际场地之后全部推翻重来。大概真的有心灵感应吧,那一天,我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这座宅子里,仿佛跟古人有了一场心灵的对话。”翁国生笑言,而他也希望,这场瑰丽的戏曲秀,也能让传统南戏与现代观众来一场心灵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