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还珠格格》反复重播:拿观众当韭菜 服化道不如于正

《还珠格格》重播《还珠格格》重播

新京报2月8日报道 《还珠格格》“告别”寒暑假档4年,近日重新在湖南卫视播放。琼瑶在与网友互动中透露,“还珠消失”源于2014年她起诉于正的电视剧《宫锁连城》抄袭《梅花烙》并侵犯其改编权和摄制权。这场官司也让她与湖南卫视有了嫌隙,于是一并收回了《还珠格格》的版权。今年,恰逢《还珠格格》播出20周年,湖南卫视再度找到琼瑶,重新获得授权。而实时收视数据显示,重播的《还珠格格》收视火速登顶同时段第一。

《还珠格格》的艺术价值并未得到承认

湖南卫视的“镇台之宝”《还珠格格》又重播了,并且收视率冲上了实时冠军的宝座。这是让人颇觉得无奈的事情,并不值得击掌相庆。电视剧市场新作得是多么匮乏,观众的观剧心理得是多么无聊,播出渠道得是多么“不求进取”,才致使这么一部“老剧”重新走进那么多人的眼球。

20年前,《还珠格格》万 人空巷的盛况可以理解,但今天回看,《还珠格格》实在算不上一部优秀的电视剧。论宫斗,《甄嬛传》的高度在那儿;论权谋,《还珠格格》基本没有;论服化道,可能连总被群嘲的于正剧水平都没到。想来最难能可贵的,是剧中的每张面孔都姣好灵动,没有现今满屏的整容脸。

至于剧情本身能给人留下印象的,除了小燕子睁大的眼睛、皇阿玛豪爽的笑声、以及爱扎针的容嬷嬷,或许你想不到具体的故事、完整的情节可供回味。即便当年首播时,就算收视率奇高,但它的艺术价值始终没能得到承认。也就是说,《还珠格格》的热播,是在缺乏竞品的前提下实现的,如果同档期有一两部诸如《风筝》、《琅琊榜2》这样的作品,想必重播剧的关注度会降低不少。

 反复重播纯粹是为了市场

近年有种说法,称电视台与观众之间,是种“喂养”关系,即电视台播什么,观众看什么。尤其在各电视台被烂剧狂轰滥炸这么多年之后,观众的电视剧审美能力已经遭遇很大的破坏,就算对好剧仍有敏感的判别能力,但对烂剧的容忍度也变得奇高。在收视率造假等潜规则所铸就的信息高墙背后,观众的选择欲望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这是电视剧从出品、制作到播出渠道,都喜闻乐见的现象——因为,观众越好糊弄,就意味着产业的运作空间越大,以次充好获利的几率就会越高。

而作为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的平台,湖南卫视一直打着“快乐中国”“青春中国”的口号,在节目、影视剧的选择、引入、制作中,也有意地迎合乃至培养着年轻观众的口味。且看2017年该平台播出的电视剧,“抠像大作”《孤芳不自赏》1月份播出、2月份有冯绍峰郭碧婷共同主演的雷剧《那片星空那片海》,此外还有号称网播量400亿被群嘲的《楚乔传》、根据郭敬明抄袭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夏至未至》、被完全改造成阿宝色的玛丽苏雷剧的屈原人物传记片《思美人》……不胜枚举的主打“青春”的电视剧,共同遭到了业界的抵制和嘲讽。

  打着情怀名号反复消费老剧是不思进取

或许电视台认为,与其费心费力买下制播权,还有因质量不高引起批评的危机,不如继续用《还珠格格》这样老少咸宜的重播剧顶替。因此,《还珠格格》每次重播,都会被披上童年记忆这个情怀包装。观众可以用“情怀”的名义来消费《还珠格格》,但播出渠道不宜打“情怀牌”来为重播剧扩大影响,当“假期看重播”这个规律一直得不到打破,这就会形成一个近似于“斯德哥尔摩症”的依赖闭环。而且这种状况还很容易溢出,引导更多重播剧重新挤进其他时间段。

春节前后观众打开电视机收看重播剧,这个过程当中究竟有没有“看”是要画一个问号的,如果只是把声音、台词熟悉的重播剧,当成家庭生活的背景音,这同样也是不值得播出方振奋的理由。所以,比起依靠重播剧填充电视剧时段,播出渠道更应该像电影业那样重视春节档,拿出最好的新作来充实观众的娱乐生活。

只有持续不断地在屏幕上为观众“造梦”,用新人物、新故事来冲击观众内心,消费者才会拥有对同类产品的长久消费欲望。如果说单单凭借重播剧或者经典就能满足观众,那么娱乐行业就不必搞开发了,因为存放在库的诸多旧作,足够反复播放很长时间。

现在的旧剧,在网络上绝大多数都可免费观看。观众不在网络上点击《还珠格格》,却会在电视台重播时收看《还珠格格》,这种差异值得深思——究竟是电视剧的魅力在吸引观众,还是电视台利用情境营造来收割观众?就像资本市场割韭菜一样,无论如何总会有新生力量进来。把这个问题想通了,重播剧的弊端就会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