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3月8日5时29分,邢台地区发生了6.8级地震。
1966年3月9日,邢台地震后的第二天,周总理赶到隆尧县。
晚上,在县委院内震裂的二层小楼一楼会议室里,听取地县和驻军的同志关于灾情和救灾工作汇报。汇报结束时,周总理深情地说:“人民遭了灾,我们要及时站在人民中间,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渡过难关……”
3月10日中午,白家寨村头的人越集越多。
下午2时30分,3架直5型直升机,带着太阳的瑞气,降落在距打谷场不远的地方。
那架银色直升飞机刚停稳,螺旋浆扇起的尘沙还在飞扬,飞机的舱门就打开了,周总理从舱门走出来。
当时,田野上还蒙着残雪,风冷嗖嗖的。周总理只穿一身青色呢子服,没戴帽子,双鬓斑白,显得衣着朴素而又过于单薄。他大步地走向群众。
群众迎上来。周总理紧握着他们的手,连声说:
“乡亲们受惊了,遭灾了,我来迟了!”
人们眼含热泪,潮水般地涌了过来。
周总理先用手势让前面的人蹲下,还把一个乱跑的小孩抱给蹲在前面的人,叮嘱人们不要挤着娃娃。然后,他站在有秩序的群众面前,当他踮起脚尖眺望发现自己还望不到外围的一些人时,便问身边的人能不能找个什么东西,让他站在上面。部队的一个同志跑到就近的帐篷外,搬来两个运送救灾物资的空箱子。周总理站在上面,望着扇面形的会场,大声说:
“同志们,乡亲们,你们遭了灾,受损失很大,党中央、毛主席让我来看望大家!”
这声音,像洪钟响在无垠的原野上,震撼着人们的心扉,上千名群众挥泪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我拭去蒙住视线的泪水,记录着周总理的讲话。他讲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讲了已有两万多名解放军,一万多名地方工作队、医疗队前来支援等情况后,号召大家:“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决心,排除万难,战胜灾害,重建家园……”
开过群众会,周总理向白家寨村里走去。村里已经没有路,到处是碎砖乱瓦,到处是横三竖四的檩梁,不时还有条条地裂。周总理却置脚下于不顾,看了一家又一家,走了一条胡同又一条胡同……
在一个胡同口,周总理见到老党员王老齐,问他多大年岁了,嘱咐他一定发挥老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坚持和灾害作斗争。当得知在地震中老人失去了儿子、儿媳时,周总理的双眸湿润了,闪着泪光,关切地安慰王老齐:“死了人都很难过,但是不要低头。在社会主义,天塌下来也不怕;有党中央毛主席的关怀,什么困难都能克服。”王老齐连连点头,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挂满了泪水……
40多岁的妇女于小俊,见周总理走过来,连忙迎了上去。
周总理问:“你家里伤人没有?”
于小俊回答:“……孩子他爹砸伤了,还在窝棚里躺着。”
“治疗了没有?”周总理问。
“医疗队给看过了……孩子他爹性命难保。您看这怎么过啊!”对着亲人,她哭了。
“你不要发愁,”周总理安慰说,“你丈夫的伤,这里治不好去邢台,邢台治不好去石家庄。”周总理说着,往窝棚走去,要去看她丈夫。
于小俊擦一把眼泪,急忙拉住周总理:“棚子窄,孩子他爹迷糊着……”
周总理坚持走进窝棚,看望了于小俊的丈夫,为他拽了拽被角,嘱咐干部们要千方百计为他治好伤。
在路东,周总理见一口井,井口高低不平,一片泥泞。他走过去,站在井边,问:
“这是吃水井吗?”
“这是苦水井,不能吃。”党支部书记靳景印跟上来说。
“你们吃水怎么办?”
“到河边担水。”
“哦,你们吃水也困难。”周总理说,“要想办法打出甜水井,群众吃水要解决……”
慰问了村里的家家户户,我这个当时还年轻的人都感到有点累,周总理却毫无倦容,走进村头的帐篷,开座谈会。
帐篷里只有一张桌子,三条板凳,一个竹皮暖壶,几只农家用的粗瓷大碗。大家进来,周总理礼让地说:“同志们辛苦了,快坐!”
大家促膝交谈。
周总理正谈话,有位同志往粗瓷大碗里倒了一碗白开水,捧给周总理。周总理双手接过,放在桌上继续谈。那天有风,帐篷遮挡不严,碗里荡进了尘土。周总理端碗要喝时,他身边的保卫人员过来按碗阻止,周总理没有理会,端起大碗,轻轻吹掉水皮上的尘土,痛快地喝了下去。
看了这情景,我不禁自问:我会喝这样的水吗?地震时,井水翻花涌出黑水,地震后,风尘不止,秽物乱飞,卫生条件极差。周总理本来是可以带专用水的,可他没有。他喝了群众倒给他的白开水,而且喝得那么甜。
一碗白开水,反映着领袖与人民的深情,反映着公仆对主人的尊敬!
“群众生活安排得怎样?”周总理喝过水问。
“安排了。一家一口锅,一人一领席、一只碗、一双筷子。”公社(当时乡称公社)党委书记杨士英答。
“有和面盆吗?”
“有。每户还发了盏煤油灯。”
周总理点点头,说:“还要抓紧恢复生产。社会主义中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你们自己也要发奋图强。支援物资陆续到了,要和群众商量、分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