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上海音乐学院国际电子音乐周

2015年10月22日 至 2015年10月24日 ,第五届上海音乐学院国际电子音乐周在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精彩上演。

基本信息

2015.10.22 - 2015.10.24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演艺厅

以演出现场为准

以场馆规定为准

演出详情

演出介绍

2015上海音乐学院国际电子音乐周系列音乐

来自世界的新声音II

1. COUP AU VENT──米开朗基罗·路朋为三台SKINACT而做

作曲/创意设计:米开朗基罗·路朋(Michelangelo Lupone)

舞台上,一位演奏者和三台大鼓(SkinAct)描述一段由原始节奏逐渐演变成复杂音色交响乐的故事。一开始短促的打击声响,渐渐展露出亲切的天性,并透过延长创造出紧密着重的声音织体。

每一面鼓都扮演各自的角色,演奏者透过能量、速度、位置、节拍序以及接触鼓膜的不同手法与乐器产生互动。鼓膜的振动透过空气传播,与声音回响形成一种抽象的复调形式。

这项作品由GRAME与上海音乐学院2015电子音乐周委约,由罗马CRM音乐中心制作完成。SkinActs是膜鸣扩增乐器,作曲家可以透过Faust语言开发的控制技术,在乐器上自由表现自己的想法。

2.透明水彩画──为竖琴与计算器而作(2001)

作曲: 莱孝之

这项作品是为竖琴与计算器电子系统而作,使用运行Max/MSP的麦金塔计算机。

现场计算器电子系统对舞台上的竖琴演奏进行实时处理。作品使用许多讯号处理技术,包括时域/频域控制与实时颗粒频率控制。竖琴演奏的音高与强度数据会被侦测,并控制实时声音合成程序,某些特定部分也会进行讯号处理。现场计算器电子系统就像是乐器的一部分,不但扩展音色,也与真实乐器结合创造出新颖的音乐空间。

「透明水彩画」由2001年滨松媒体艺术节委约并进行首演。这部作品入选2002年歌德堡国际计算机音乐会议,影像被收录为计算机音乐杂志第28期的DVD第4号作品。

3.《如诵咏之驹隙》

作曲:杜韵

你听到的由四角落而起,你感到的一片延绵。

采取不断诵咏之落差、不同方位的诗、诵、和声响运行,形成周而复始不断变幻的重叠球形。

作品取材于赛尔维亚诵经、拜占庭诵经、古兰经、密契语等。这些本源于一体的素材由于历史的伸延,衍变着千奇万状的细微变化。通过声响不断的重叠,作者意欲浇溶变化再交融一体。

不断的诵咏延绵-汪洋河川,山脉联涌--我们莫名而来,自此消失。

2015上海音乐学院国际电子音乐周系列音乐会

来自美利坚的新声音

1.摄影:为大提琴、RadioBaton与虚拟管弦乐团而作(Photographs: for Cello, RadioBaton and Virtual Orchestra, 2015)

2.Vox Voxel(声音像素)--3D打印机与实时处理,立体混响(Vox Voxel - 3D printer and realtime processing, Ambisonics, 2014)

3.连续突变星云:为EuroRack调制合成器而作(Sequentially Mutable Nebulae: for EuroRack Modular Synthesizers,2015)

4. 为吉他与现场电子所做的5首作品:1. 回声 2. 泪腺 3. 布鲁内特 4. 乡愁 5. 石碑(Five Pieces for Guitar and Live Electronics: 1. Echoes 2. Lachrymal; 3. Brunete 4. Saudade; 5. Stèle, 2007)

5.餐具嬉游曲(Divertimento de Cocina)

6. KOTI

*演出以现场顺序为主

1.摄影:为大提琴、RadioBaton与虚拟管弦乐团而作(2015)

作曲:理查德·博兰格尔(Richard Boulanger)

第一乐章:在路上

第二乐章:在林中

第三乐章:出自录音室

第四乐章:环绕城市

在「摄影」中,大提琴由凯斯.麦克米兰K-bow演奏、处理并空间化。一名演奏者操控两台iPad,利用Csound应用「csSpectral」与「csGrain」(由Boulanger Labs开发)进一步处理放大的大提琴声。在这首「协奏曲」中,经过处理的原声大提琴由CsoundForLive虚拟管弦乐团伴奏,并由RadioBaton(电台指挥棒)指挥。RadioBaton是计算机音乐之父麦克斯.马修斯(Max Mathews)在贝尔实验室为理查德·博兰格尔开发的3D无线控制器。这部作品同时使用Brandon Bell用Csound开发的8声道空间软件,让观众能置身于虚拟管弦乐团中央、在演算法与RadioBaton控制下改变乐器在音乐厅的位置与音色,甚至让整个音乐厅围绕听众移动!

第三乐章「来自录音室」中,虚拟管弦乐团会「稍微喘口气」,让即兴大提琴手能被EuroRack调制合成器现场采样并处理,包括Roland Scooper、Demora、BitRazer、Torcindo、Mutable Warps 与Clouds、TipTop Z-DSP、4ms MultiBand Resonator、AudioDamageGrainShift、ModCan CV Record and Dual FreqShifter、SoundMachines UL1、DoepferExt.In/EnvFollower与Voltage Controlled Bit Modifier,以及MakeNoisePhonogene、EchoPhon、ErbeVerb与RxMx。四个乐章都和现场视觉表演结合,使用巴希尔.赛门用Jitter和Resolume开发的多镜头混合与处理系统。*巴希尔用来替作品「划线」的独特、雅致、美丽、细腻、萦绕、动人而震撼的影像是由美国摄影师Lori Whalen与法国摄影师CatiVaucelle所摄。

2. Vox Voxel(声音像素)--3D打印机与实时处理,立体混响(2014)

作曲:约翰o葛兰佐(John Granzow),费尔南多·洛佩斯·莱兹卡诺(Fernando Lopez-Lezcano)

从IBM 720行式打印机在1954年演奏「三只瞎老鼠」,到点阵打印机演奏情歌与皇后合唱团的经典作品,打印机的机械噪音逐渐温顺、驯化,变得更容易掌控。IT团队为了自己的乐趣,花了无数浪费生产力的时间设计程序,试图把噪音转变为音符、乐段或一整部作品。无论是震耳欲聋的古董大型行式打印机,或是轻语般静谧的喷墨打印机,都曾在演奏会上成为聚光灯的焦点(或至少在地下室的计算机房表演过)。

VoxVoxel的「作曲」方式,是设计适合的无效3D形状,并透过压电式传感器捕捉3D打印机的运作声。这些声音透过挂载Ardour与LV2/LADSPA插件的计算机放大、修改并迭加,然后以全对应的3D音效输出。

这部作品献给我们濒临绝种的木制3D打印机,由于安装于入门级机种上的折迭金属框逐渐崛起,木制3D打印机的数量正逐渐下滑。木头(如果足够脆弱)很适合接触震动,以放大工具轨迹与步进马达频率产生的节奏。这台少见的3D打印机需要6分钟预热压挤机,它就和同样濒临绝种的人类演奏者一样珍贵。

3.连续突变星云:为EuroRack调制合成器而作(2015)

现场音效──合成、作曲与表演:理查德·博兰格尔(Richard Boulanger)与麦克·比约勒(Michael Bierylo)

现场影像──合成、作曲与表演:恰琼.史瑞森伯朗侬特(ChatchonSrisomburananont)

现场镜头──混合与处理:巴希尔.赛门(Basil Simon)

「连续突变星云」是经过「作曲」的现实化多声道声景。由比约勒与博兰格尔动态设计的──或者说天外飞来的──独立声音事件与一群不断突变的声音物件和数个发展、排列的顽固音对抗,并透射至演奏厅内。它们代表作品涨落的构成与重组。

在安静段落中,某些FM广播摘录使用ADDAC与Thonk FM Radio Modules呈现,某些现场人声则用TipTop Z-DSP、Mutable Clouds与Audio Damage GrainShift模组处理。所有移动的声音都由Mutable Braids、Elements与Edges;MakeNoise DPO、Mysteron与Telharmonic;IntellijelShapeShifter与Atlantis;ADDAC WavePlayer;以及Csound开发的QuBit Nebulae进行合成。

声音空间化模组包括ADDAC、4ms、Topobrillo与WMD。空间位置、移动与分布由Doepfer Theremins、IntellijelQuadPanners、Hackme Vectors、MakeNoisePressurePoints、SoundMachineLightPlane,以及ADDAC Lissajous Generator控制。

顽固音旋律与低音模式由5种定序器制作与排列:Intellijel Metropolis、MakeNoiseRené、MonomeWhiteWhale与EarthSea,以及ArturiaBeatStep Pro。节奏型由Mutable Grids、TipTop Trigger Riot 与Circadian Rhythms,以及ADDAC Heuristic Rhythmic Generator产生。时钟由数个4ms模组同步、分裂与增加。模式、路径与参数利用MakeNoiseWoggleBug、QuBitNanoRand以及ADDAC Probability Generator进行随机化。

「连续突变星云」的视觉组件也透过数个模组现实化,包括支援视觉合成的电压控制EuroRack模组如BleepLabs 3Trins与LZX Industries Visual Cortex等,以及支援「处理」素描的电压控制模组如MiniGorille Geometry Synth,影像由Doepfer Theremin、MiniGorille CV Graphic、Meng Qi Music Voltage Memory控制。

此外,作品还使用了多高清镜头、现场影像处理以及声音互动产生式影像。每位观众不但被不断发展的渗透式现场声景包围,同时能近距离观看所有现场修改与实时声音设计,比约勒、博兰格尔与史瑞森伯朗侬特将透过EuroRack调制合成系统进行合成、控制并改变声音与视觉物件。

4.为吉他与现场电子所做的5首作品(2007)──1. 回声 2. 泪腺 3. 布鲁内特 4. 乡愁 5. 石碑

作曲:罗讷德·布鲁斯·史密斯(Ronald Bruce Smith)

「为吉他与现场电子所做的5首作品」是由加州大学发现奖助金(UC Discovery Grant)委约,由柏克莱大学的新音乐与声音科技中心协助。这项委约是为独奏吉他与该机构研发的吉他软件科技所写。这些效果是在Max/MSP环境下开发,此外我还使用了某些外部工具。

大部分曲子都需要精湛的吉他演奏技巧。这部作品在写作时就已将大卫·特尼博姆的高超技巧与音乐才能考虑进去,并由他在2007年11月担任首演。

在旧金山首演后,“旧金山古典之声”的朱尔斯o朗格特写道:「罗讷德·布鲁斯·史密斯的『为吉他与现场电子所做的5首作品』就像二重奏,电子装置放大并响应吉他的一举一动,在过程中创造出全新的素材。两者的结合在深思熟虑的最后一首作品『石碑』中尤其明显,两个元素将音乐串连在一起,吉他与电子以几乎对等的方式进行。第一首作品『回声』是出色的触技曲风格乐章,其他三首曲子则让人联想起弗拉明戈、巴西与中东风格。」ArtsSF的赫泰连迪评论:「独奏乐器的不同性格充满对比,有时是爪哇,有时是巴西。我特别喜欢巴西风格的『乡愁』,一场难忘的情感之旅。」

5.餐具嬉游曲

作曲:费尔南多·洛佩斯·莱兹卡诺(Fernando Lopez-Lezcano)

利用一台LaunchPad控制器、一台电脑与SuperCollider自定程序,我们能控制音乐合成过程并把预录的餐具声转变为音乐。作品开头的极简节奏逐渐变得复杂,仿佛互相交迭成不断加厚的织体。演奏者在不同的声景中行走,节奏构成音乐的骨架并引领作品的其他部分。LaunchPad控制器的一系列按钮操控许多「虚拟演奏员」,他们可以异步列队、开始、暂停或停止。透过简单的操控介面,音乐在8层素材搭建的「场景」中蜿蜒而行。在演奏者的操控下,控制程式以动态方式空间化所有音响,3D声景则透过任意数量的扬声器散射(原始声流由环境立体声内部产生,拥有至少3度全声向解析)。

6. KOTI──为大提琴、芬兰康特勒琴与磬而作

作曲:卡利.韩瑞克.朱塞拉(Kari HenrikJuusela)

KOTI是芬兰语中「家」的意思。这是一首作曲家向位于芬兰拉彭兰塔的夏季小屋与儿时住家致敬的作品。这首作品是为大提琴、芬兰康特勒琴与磬而作,由Csound采样、合成器与Novation LaunchPad和KorgNanoControllers触发的讯号处理伴奏。大提琴由K-bow演奏并空间化。大提琴、芬兰康特勒琴与磬透过Csound开发的iPad应用「csGrain」与「csSpectral」处理与转化。实时影像将多镜头现场画面并置、混合、遮罩并色键处理,同时将画面与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Kalevala)的经典画面结合。这首史诗由芬兰著名艺术家克塞利·加仑·卡勒拉(AkseliGallen-Kallela)所作。

凯斯.麦克米兰K-bow是碳纤维感应琴弓,可以透过内建蓝牙传送器科技连接到笔记型电脑。附带软件被设计能读取并跟随演奏者的手势。软件会持续追踪速度、压力与琴弓的XYZ轴。控制讯号可以被用来触发采样声音并控制播放速度、方向与音高;用来触发并控制合成声音与调制参数;或使用数个内建讯号处理演算法修改并空间化经过扩大的真实大提琴声。事实上,自订演算法允许琴弓控制大提琴声的位置,在八个不同的扬声器上播出。

2015上海音乐学院国际电子音乐周系列音乐会

幻影三六2.0--当代电子音乐新作品音乐会

1.幻影三六2.0──为弦乐四重奏与电子音乐而作

作曲:陈强斌

作品构思来源于江南丝竹传统名曲“三六”,作者借用该曲之曲体结构及音调轮廓,通过弦乐四重奏与电子音乐的多层次音色组合,以简约的音乐语言和音响空间的拓展手法,意图让声音在流动中幻象和折射出多维度的“幻影图画”……

2.《电波协奏曲-Wave concerto》

--电子音乐、实时无线电、交互视频与实况影音

变幻的电波声是一切声音的初始状态,是前物质世界的遗物,同时其又是现代工业社会的象征,现代的声音文明从此起步,声音编码承载一切有声或无声的讯息。

主创人员

房大磊

资深音乐科技与音响技术工程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讲师,美国音频工程师协会会员(AES Full Member)。

他对音响工程及交互系统有着敏锐的创造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技术总监,主持过多个大型艺术项目的音响工程设计: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上海电子艺术节-“感·动-新视觉电子音乐会”、2010上海世博会及多项国际艺术展演等。作为电子音乐与交互程序设计的作品有:《身体·乐》、《意镜》以及声音交互装置《气量》等

《电波协奏曲-Wave concerto》

整体设计/无线电与音频创作:房大磊

电子音乐作曲/制作:李磊、谢浚

3.音乐新媒体剧场《意镜》

(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国际艺术节共同委约)

作品创意/作曲/音乐制作:秦毅、徐志博

作品运用现场戏剧表演、器乐演奏、多声道交互电子音乐与新媒体相结合的多元化形式来进行“泛听觉”式的叙事。表演者与其“镜像”在多维空间内展开“声”与“形”的对话,同时,通过声音与影像的实时交互虚拟了意象的游离、冲突、幻化、升华。

作者试图通过以上方式,表现人物“内”与“外”的相互映射并探讨人性的深层境界。

表演者念白(部分选自《庄子》):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曩子止,今子行;曩子行,今子止。

你又不是我,又不是他,又是我,又是他,又是,又不是……

New Music-MediaTheatre-Mirror Mind

相关领域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