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奥斯卡电影金曲LED视听交响音乐会

2013年12月27日 至 2013年12月28日 ,2014奥斯卡电影金曲LED视听交响音乐会在 山东会堂 精彩上演。

基本信息

2013.12.27 - 2013.12.28

山东会堂

暂无

演出详情

2014奥斯卡电影金曲LED视听交响音乐会

2014奥斯卡电影金曲LED视听交响音乐会

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

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国家级优秀乐团之一。六十年来,伴随着中国影视音乐艺术事业的发展,先后为近两千部电影,电视及纪录片、专题片录制音乐,先后到过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演出,并多次与国外著名指挥家、作曲家、演奏家、舞蹈家成功合作演出交响音乐会及歌剧、芭蕾舞剧等,为弘扬民族音乐,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前身,为成立于1949年4月20日的新影乐团,创建初始,是一个仅有四十多人的管弦乐队,隶属于北京电影制片厂。成立之初,即为新中国两部重要记录史片(1949年7月)配乐。

1951年,乐队在北京举办了“新片展览专场音乐会”、“电影音乐专场音乐会”,首次将电影音乐搬上了音乐会。著名指挥家张宁和担任创业阶段的首席指挥(1962年张宁和于夫人移居比利时)。1953年,乐队改属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55年,与中国指挥家李德伦合作排演交响乐。1956年定名为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乐团(即著名的新影乐团)。1956年,乐团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周”演出,演出后在中南海受到中国最高领导的接见。此间,乐团还与北京舞蹈学校(现北京舞蹈学院)合作,在首演芭蕾舞剧《无益谨慎》、《海峡》、《天鹅湖》中担当演奏任务,成为我国最早演奏舞剧音乐的乐团。50年代,乐团创作了民乐合奏曲《喜洋洋》、《紫竹调》、《马兰花开》,其影响深远,至今流传海内外。

早在60年代,电影乐团就固定举办星期音乐会。1960年中国指挥家韩中杰先生从圣彼得堡(前苏联的列宁格勒)回到北京,指挥德沃夏克“新世界”交响乐等作品。1962年,从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毕业的指挥姚关荣被分配到电影乐团,与乐团的另一位著名指挥家冯光焘一起,带领乐团驰骋中国各大城市,博采众长又不失阳春白雪,以既有京城古风韵味又有德奥严谨风格的演出,震撼大江南北,为名九州方圆。

1985年,乐团更名为中国电影乐团。2003年11月,乐团与原中国广播交响乐团部分成员进行整合重组,成立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重组后的乐团,在中国翻天覆地的经济飞跃大潮中,以文化管理新思维及数年来发展积累经验,研究出一套现代管理模式,以全新的管理团队取代艺术总监制领导思路,用国际现代方式进行经营,使乐团在中国每年演出上百场音乐会,成为国内社会影响、经济成效均最为突出的交响乐团。

60年来,乐团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节日,纪念会和艺术交流的演出,不仅为两千余部电影电视剧录制音乐,还录制了大量的唱片、磁带、CD等。

作为一直活跃在我国乐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曾先后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菲律宾、俄罗斯、意大利等国外著名指挥家、作曲家、演奏家、舞蹈家合作演出了交响音乐会、世界著名歌剧、芭蕾舞剧等。如:巴赫、约瑟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肖邦、李斯特、默索尔斯基、西贝柳斯、约翰·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圣桑等西方作曲家的作品,以及华彦均、刘天华、聂耳、冼星海、贺绿汀、李焕之、雷振邦、吕其明、朱践耳、施万春、赵季平、王立平、王西麟、谭盾、叶晓刚、唐建平等诸多国内作曲家的作品,演奏了大量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近、现代民族交响乐等中外经典作品。近年来,更是创作了多台观众喜闻乐见的大屏幕视听电影音乐会,以及轻音乐会等多种形式的其他类型的音乐会。

在整个中国影视音乐艺术事业的发展进程中,相继在乐团工作的著名音乐家有张宁和、曹鹏、吕其明、冯光涛、姚关荣、王立平、卞祖善、刘明远、汤良徳、王范地、夏仁根、项斯华、范上娥、陈佐湟等,同时也培养和吸收了年轻的指挥家如范焘、张烈、李凌等,这些新老音乐家们为弘扬中外交响乐经典作品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成立伊始,乐团曾为北影厂、新影厂、北京科技教育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等十多个制片厂和电视台、广播电台录制音乐,包括故事片、新闻纪录片、科教片、文献纪录片等近两千部。在国内外荣获创作、指挥、演奏、演唱各类奖项四十多项。

几十年的演出实践,几十年新老音乐家们的耕耘奉献,让乐团赢得了全国各地听众的爱戴,同时收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艺人团体介绍

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

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国家级优秀乐团之一。六十年来,伴随着中国影视音乐艺术事业的发展,先后为近两千部电影,电视及纪录片、专题片录制音乐,先后到过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演出,并多次与国外著名指挥家、作曲家、演奏家、舞蹈家成功合作演出交响音乐会及歌剧、芭蕾舞剧等,为弘扬民族音乐,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前身,为成立于1949年4月20日的新影乐团,创建初始,是一个仅有四十多人的管弦乐队,隶属于北京电影制片厂。成立之初,即为新中国两部重要记录史片(1949年7月)配乐。

1951年,乐队在北京举办了“新片展览专场音乐会”、“电影音乐专场音乐会”,首次将电影音乐搬上了音乐会。著名指挥家张宁和担任创业阶段的首席指挥(1962年张宁和于夫人移居比利时)。1953年,乐队改属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55年,与中国指挥家李德伦合作排演交响乐。1956年定名为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乐团(即著名的新影乐团)。1956年,乐团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周”演出,演出后在中南海受到中国最高领导的接见。此间,乐团还与北京舞蹈学校(现北京舞蹈学院)合作,在首演芭蕾舞剧《无益谨慎》、《海峡》、《天鹅湖》中担当演奏任务,成为我国最早演奏舞剧音乐的乐团。50年代,乐团创作了民乐合奏曲《喜洋洋》、《紫竹调》、《马兰花开》,其影响深远,至今流传海内外。

早在60年代,电影乐团就固定举办星期音乐会。1960年中国指挥家韩中杰先生从圣彼得堡(前苏联的列宁格勒)回到北京,指挥德沃夏克“新世界”交响乐等作品。1962年,从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毕业的指挥姚关荣被分配到电影乐团,与乐团的另一位著名指挥家冯光焘一起,带领乐团驰骋中国各大城市,博采众长又不失阳春白雪,以既有京城古风韵味又有德奥严谨风格的演出,震撼大江南北,为名九州方圆。

1985年,乐团更名为中国电影乐团。2003年11月,乐团与原中国广播交响乐团部分成员进行整合重组,成立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重组后的乐团,在中国翻天覆地的经济飞跃大潮中,以文化管理新思维及数年来发展积累经验,研究出一套现代管理模式,以全新的管理团队取代艺术总监制领导思路,用国际现代方式进行经营,使乐团在中国每年演出上百场音乐会,成为国内社会影响、经济成效均最为突出的交响乐团。

60年来,乐团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节日,纪念会和艺术交流的演出,不仅为两千余部电影电视剧录制音乐,还录制了大量的唱片、磁带、CD等。

作为一直活跃在我国乐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曾先后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菲律宾、俄罗斯、意大利等国外著名指挥家、作曲家、演奏家、舞蹈家合作演出了交响音乐会、世界著名歌剧、芭蕾舞剧等。如:巴赫、约瑟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肖邦、李斯特、默索尔斯基、西贝柳斯、约翰·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圣桑等西方作曲家的作品,以及华彦均、刘天华、聂耳、冼星海、贺绿汀、李焕之、雷振邦、吕其明、朱践耳、施万春、赵季平、王立平、王西麟、谭盾、叶晓刚、唐建平等诸多国内作曲家的作品,演奏了大量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近、现代民族交响乐等中外经典作品。近年来,更是创作了多台观众喜闻乐见的大屏幕视听电影音乐会,以及轻音乐会等多种形式的其他类型的音乐会。

在整个中国影视音乐艺术事业的发展进程中,相继在乐团工作的著名音乐家有张宁和、曹鹏、吕其明、冯光涛、姚关荣、王立平、卞祖善、刘明远、汤良徳、王范地、夏仁根、项斯华、范上娥、陈佐湟等,同时也培养和吸收了年轻的指挥家如范焘、张烈、李凌等,这些新老音乐家们为弘扬中外交响乐经典作品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成立伊始,乐团曾为北影厂、新影厂、北京科技教育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等十多个制片厂和电视台、广播电台录制音乐,包括故事片、新闻纪录片、科教片、文献纪录片等近两千部。在国内外荣获创作、指挥、演奏、演唱各类奖项四十多项。

几十年的演出实践,几十年新老音乐家们的耕耘奉献,让乐团赢得了全国各地听众的爱戴,同时收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相关领域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