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举办《2017第五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

2017年4月14日 8:00 至 2017年4月16日 18:00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在 武汉举办《2017第五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

会议通知


2017第五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

2017第五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宣传图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委会决定,于2017年4月14日至16日,在武汉召开第五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本届大会的主题是:精神分析的传承与创新——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对话(Legacy and innovation of psychoanalysis——The dialogue between classical and modern,East and West)。本次大会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主办,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武汉市心理医院)承办。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是传承与创新两个主题的变奏曲。

深厚的文明是逐步积累起来的,如果创世级别的文明是最高峰,那人类的每一代都是通往这一峰顶的道路的一级台阶。温尼科特说,‘没有继承就没有真正的创新“。我们正处在知识大爆炸的起点上,传承对我们来说,既是财富,又是压力。

传承不应是来自先辈的强迫,而应是出于后辈们的自觉。这一自觉并不包括,后辈投射性地认为,不继承先辈的某些遗产,就意味着抛弃了先辈,紧随其后的道德评价,就是不忠和不孝。这类捆绑性的思维与做法,使精华流芳百世的同时,糟粕也遗臭万年。

传承隐含着悖论,至少在潜意识层面。在理论上,我们能够从先辈那里继承的最宝贵的东西,也许并非知识,而是好奇心和探索的勇气。但当我们传承的内容包含“对新事物的兴趣就是对传统事物的漠视”的时候,好奇心就被压抑了。

传承中还有一个极端现象,即认为我们的某些祖先已经抵达了人类智力或领悟的最高水平,所以只要理解了他们,就理解了一切。这显然是反文明、反进步的观点。我们只会比古人懂得更多,无论哪个古人;而不是相反。

创 新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的成熟行为,身处没有分化的关系中的个体,无法创新。创新是一个人携带着早年时足够好的母亲给他的滋养,去行走陌生的路,弥补母亲 的不完美;创新是一个民族站在它的传统之上对远方风景的关注和向往;创新是人类健康自恋的最美丽的表达,是每一代人给予上一代人的最大尊重、给予下一代人 的最优雅的关爱。创新是活着的最佳方式,同时也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本身。


精神分析的目标,就是从人格层面帮助每一个人每天都在创造性地活着。

继承呈现的是我们跟祖先的关系,创新是我们跟后代的关系。如果我们希望后代比我们强大,那就需要在实际上和心理上比我们的先辈强大,这是在树立人类进步的标尺:一代更比一代强。

创新已然成为了我们的国家战略。顶层设计者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没有创新,我们可能要再唱《义勇军进行曲》,确实生死存亡攸关。

创新只能来自不同大脑和不同心灵之间的碰撞。我们不相信闭门可以造车,不相信面壁可以替代关系,不相信做精神分析无需他人。所以我们一次次召集聚会,一次次让文明延伸,一次次更新世界和我们自己。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于1985年3月经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批准成立,是依法登记,具有公益性、学术性、科普性的法人社会团体。同年被中国科协批准接纳为所属团体,是中国科协领导下的全国一级协会。1985年9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山东泰安召开第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

会议日程 (最终日程以会议现场为准)


会前工作坊

内容: 
1、Jorge Canestri (意):精神分析临床实践工作中的身体 
2、Claude Schauder (法):青少年工作和初始访谈 
3、Monique Lauret (法):精神病的拉康观点 
4、Frank Schoenfeld (美): 创伤与危机干预 
5、 David Scharff (美):夫妻动力治疗 
6、申荷永 李晓驷:梦的工作 
7、施琪嘉:母婴观察 
以上为已确定的会前工作坊,后续还会有增加

时间: 4.19 全天
地点:武汉市工农兵路 89 号,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武汉市心理医院)

精神分析 IPA 女性委员会( COWAP )大会

主题:精神分析视野下的女性叙事( Women(s) matter ) 
会议内容包括:

1、Frances Thomson-Salo (Australia): 母亲、婴儿和父亲:跨文化对话中的性别和发展( Mother, infant and father: Development and gender in a cross-cultural dialogue )

2、李洪涛 : 中国女性( Chinese women )

3、Maya Nadig (Germany): 摩梭族的女性( Women of the Mosuo tribe )

4、童俊、王倩、 Paula Ellman (USA), Arlene Kramer-Richards(USA): 母 - 婴关系和女性身份认同( Mother- infant and women’s identity );当代中国环境 - 个体格局下的女性元素,原始性认同和创造性 —— 联系和孤立( Female element, primary identification and creation in environment- individual setup in contemporary China -relating and isolating )

5、Maria Teresa Hooke(Australia) 、贾晓明 : 爱:母性的爱、爱情、抑郁的爱,精神分析视角( Love: Maternal love, Romantic Love, Depressive love. A 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 );哀悼这一心理动力过程中的历史、文化、性格特征( Historical, Cultural,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in their Psychodynamic process of Grief )

6、 Sverre Varvin ( Norway )、 Gertraud Schlesinger-Kipp (Germany): 受创的女人( Traumatized women );二战中的儿童——德国年长精神分析师的回忆( “Children in World War II –German elderly psychoanalysts remember” )

7、杨蕴萍、 Beth Kalish (USA): 中国乡村女性的女性身份 困境( the struggle of Female Identity for the Chinese women who come from countries of China )、创伤在年幼儿童中的细微形式——无意识的创伤( Subtle forms of trauma in the young child-the unconscious trauma )

8、 Alf Gerlach (Germany): 中国的性别张力 —— 精神分析视角( Gender tensions in China – 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s )

时间: 4.20 全天
地点:武汉市香格里拉大酒店

第五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 4.21-4.23 )

大会有四十余位外方专家,七十余位中方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包括主题发言、大会发言、工作坊等。现有内容如下:

精神分析的理论与发展

1、Peter Loewenberg (美):弗洛伊德作为一个存在主义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师: Margarethe 个案( Freud as an Existential Humanistic Psychotherapist: The Case of Margarethe )

2、George Hogenson (美):荣格《红书》及其意义

3、Peter Fonagy (英):心理化,依恋安全及认识论上的信任证实( Mentalization, Attachment Security and Epistemically Trust confirmed )

4、Arlene Kramer-Richards (美):死本能及其变迁( Death Instinct and Its Vicissitudes )

5、Maria Teresa Hooke (澳):精神分析发展的地图 —— 精神分析的新位置( The changing map of psychoanalysis: Psychoanalysis in new places )

6、Alf Gerlach (德):心理性欲 —— 精神分析过去和现在的一个基本而普遍的概念( Psychosexuality - a basic universal concept of psychoanalysis in the past and in the present )

7、Angela Jorce (英):待确定的安娜弗洛伊德的诊断概述( Anna Freud Diagnosis Profile To be confirmed )

8、Arthur Lynch (美):对肯伯格最新构想的综述( Review of Kernberg's latest formulations )

9、王浩威:温尼科特与荣格

10、郭本禹:历史视域下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

11、王倩:对未连接自我进行基础心智化干预的可靠性和敏感性议题——发展病理学观点

12、居飞、杨春强:精神分析理论及进展

13、林涛:比昂的思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14、苏晓波、薛伟、张沛超:比昂的真理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15、韩岩:主体间思想的扩展:发展心理学带来的启示

16、王光、朱旭、孙启武:心理治疗中的对话和聚焦的过程模型

精神分析技术

1、Kunihiro Matsuki (日):精神分析式倾听的七个步骤( Seven Steps for Psychoanalytic Listening )

2、Minnie Dastur (印):反移情( Countertransference )

3、Viviane Green (英):发展观点下对于共情能力的一些思考( Some Thoughts on The Capacity For Empathy From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

4、Claude Schauder (法):关于幸福,生成象征化阉割和后现代的一些人类学以及精神分析的思考

5、James Rose (英):非线性思维概念在成人精神分析工作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Non-linear Mind to Clinical (Adult) Work confirmed )

文化与精神分析

1、Teresa Yuan( 阿 ) :中国文化背景的主体创造性,从古典中国思想的遗产到现代精神分析科学的革 新( Subjectivity Production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 from Legacy of Ancient Chinese Thought to Innovation of Young Psychoanalytic Science )

2、Do-Un JEONG (韩):精神分析在亚洲:全球本土化 VS. 全球化( Psychoanalysis in Asia: Glocalization vs. Globalization )

3、Alf Gerlach (德):中国文化( Chinese cultures )

4、David Scharff (美) : 中国人婚姻及家庭模式的变化:心理动力学启发( “Changing patterns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i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Psychoanalytic Therapy )

5、Monique Lauret (法):对 21 世纪人类的思考,东方和西方之间必要的联系( Thinking the human being of the 21st Century, a necessary alliance between East and West )

6、杨蕴萍:中国精神动力学治疗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 中国精神动力学治疗师和督导师的资质认证标准及讨论

7、张天布:精神分析视角下的文化认同与危机

8、霍大同:从天子诞生的神话看“代情结”

9、申荷永:核心心理学: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

10、王倩:文化间性交流-心智化视角下的心灵对话

11、中国文化与精神分析主题研讨:张天布、郝滨、吴艳茹、东振明。

12、郝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人际关系特点对分析框架的影响;吴艳茹:道家思想在动力性心理治疗中的体现;东振明:取象比类:试比较《易经》与《释梦》的符号及象征

13、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主题研讨:申荷永

14、尹立、李孟潮、冯建国、范红霞:梦的工作

15、高岚、唐秀玲、蔡成后、李江雪:沙盘游戏治疗

16、谈鬼

17、吴和鸣:鬼典:中国人的精神图谱;徐钧:鬼:创伤与超度的隐喻;张沛超:鬼与比昂的奇异客体

18、CAPA 分会场:中国文家庭文化背景下的养育创伤的动力学治疗

19、严文华:创伤来访者新的亲密三角关系:咨询师的位置;温翠芹:创伤来访者的治疗联盟与设置;钱捷:性别创伤的习得与无意识的代际传递;庄丽:创伤、自恋与主体选择;蒋雅婷:父母角色颠倒与来访者的认同混乱

20、谷建岭 赵旻:精神分析中国化(临床与理论)

21、吴艳茹:霸王别姬中程蝶衣的精神分析解读

22、任卓玲:易经与精神分析疗法

23、李争妍、齐华勇、邓兰希:在地转化:绿房子在中国的实践

精神分析与创伤

1、Sverre Varvin (挪):精神分析和创伤化:一个重要的过去 —— 一个可以许诺的未来( Psychoanalysis and traumatisation: an important past – and a promising future )

2、Paula L.Ellman , Doug Chavis and Kimberly Scholefield Kleinman (美):对一个不能思考的青少年的分析:具体性,象征化和创伤( an analysis with an adolescent who cannot think: developmental and intrapsychic aspects of concreteness , symbolization and trauma )

3、Jeffrey Stern 、 Janet Lee Bachant 、 Arnold Richards 、 Arlene Kramer Richards 、 Arthur Lynch :战斗中的狗( having a dog in the fight );整合宏观及微观创伤:案例研究,讨论( Integrating Macro and Micro Trauma: A case study. )

4、Jorge Canestri (意):创伤:精神分析概念下的分析( Trauma: a psychoanalytical conceptual analysis )

5、Klause Kocher (德):创伤代际传递(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trauma )

6、Frank Schoenfeld (美)、李小龙:创伤和危机干预

7、童俊:创伤修复的一种整体视觉 —— 代际、传统与社会变迁的冲击

8、缪绍疆、张红、王牮、张淑芳、陈静:创伤病人的住院及门诊治疗

精神分析研究

1、贾晓明:精神分析研究

2、童俊、缪绍疆、曹思聪:摄食障碍研究

3、 熊卫:动力性成长团体的过程和结果的质性研究

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分析工作

1、秦伟、石岩:青少年危机 —— 对乱伦客体的谋杀

2、严和来、姜余: 1-4 岁幼儿心理障碍及其与家庭运转之间的关系

3、田杜鹃、丁薇、钟小艳、陈偲:婴儿观察和精神分析

4、刘翼灵:早期分离和成人亲密

5、上海大学心理辅导中心:精神分析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应用及探索

精神分析与女性

1、张海音:“女强人”的成因和理想化父亲的缺失

2、施琪嘉:女性身份认同和焦虑

其它学派

1、赵旭东: empathy 新解 —— 解释、理解与共在

2、方新:催眠治疗中隐喻故事之构建

3、盛晓春:精分 VS 家庭,谁卧谁的底?

4、主题待定的尚有: Alexandra Billinghurst (瑞典)、 Anders Almegard (瑞典)、 Wolfgang Merkle (德)、 Hermann Schultz (德)、 Tomas Plaenkers (德)、仇剑崟等

5、James Rose (英):非线性思维概念在成人精神分析工作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Non-linear Mind to Clinical (Adult) Work confirmed )

除以上主题外,大会设有巴林特小组( Leonie Sullivan (澳))、 IPA 分析师督导( Madeleine Bachner (瑞典)等),以上均限定为 30 人 并设有多学派联合督导(孟馥、盛晓春、方新、曾奇峰、李小龙等)

大会工作语言为中文、英文

主题发言和大会发言将配有同声传译,工作坊会配有中文翻译

大会设有论文报告场次,挑选优秀论文在其中进行会议报告。

会议嘉宾

即将更新,敬请期待

参会指南


会议注册收费标准:



时间个人团体
年会普通代表16 年 10 月 1 日 之前1700 元1600 元
17 年 1 月 1 日 之前1800 元1700 元
现场2000 元
学生代表17 年 1 月 1 日 之前1000 元900 元
现场1200 元
港澳台1500 元
IPA 女性大会( 20 日)700 元
会前工作坊( 19 日)与大会联报 600 元 / 人,单独报工作坊 800 元 / 人

关于退费:

以邮箱收到的退费申请邮件时间为准! 
IPA 女性大会和会前工作坊不予退费!

2017 年 3 月 21 日 前提出退汇款金额的 90%
2017 年 3 月 21 日 -- 4 月 20 日 提出退汇款金额的 80%
2017 年 4 月 21--23 日提出退汇款金额的 70%
2017 年 4 月 24 日 及以后提出不予退费

会前工作坊:

时间为2017年4月12、13日,具体内容及收费在第二轮通知时公布。

大会注册和缴费说明:

1、普通代表注册包括:全程会议(含会中工作坊)、大会指南、论文集、文件包、茶歇、正式会议期间的商务午餐。

2、学生注册包括:全程会议(含会中工作坊)、大会指南、论文集、文件包、茶歇、正式会议期间的商务午餐。

3、10人以上即可享受团体注册优惠。

4、学生代表为在读全日制学生。提前注册时请将学生证复印件或学校证明信传真给会务组。大会期间现场注册时,需提供学生证或学校证明信。

5、以团体形式参加者,由团体组长与会务组联系。 客服电话:028-69761252

相关领域
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