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7日,由亚杰商会主办、以“创变与成长”为主题的“亚洲杰出企业家峰会暨亚杰商会12周年年度盛会”在北京·辽宁大厦举办。此次盛会将汇聚千位商界、科技界精英与摇篮计划的导师、创业者,围绕“创变与成长”这一主题,与来自美国、香港特区、台湾地区等地的创投精英人士展开思想碰撞,交流经验,共同探讨如何在新常态下实现真正的“创变与成长”。
盛会上,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发表了《中国经济的创变理由》的主题演讲。他指出了创业者在未来的三个方向: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和城镇化。同时结合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对比的经济形势,说明中国未来的经济处在“U”型底部的调整中,虽然现在还处在冬天,但发展空间还是很大。另外,他还从宏观经济角度给出了中国经济三个创变的理由。
从宏观角度预判,与大多数人认为的“中国经济是L型变化的低增长过程”看法不一样的是,李稻葵指出,中国经济仍处在“U”型底部的调整中,“目前是低于我们的设计时速在运行”。在他看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远不止如此,如果调整到位,增长速度还能往上走。而把这种学术的说法映射到创投领域即我们还处在寒冬,春天还没来。
但与此同时,李稻葵建议创业者依然要坚定创新创业的信心,他表示,中国经济的创变还有三个“底气”。一是,中国经济仍然在赶超阶段,有很好的学习对象和目标;二是,中国创新的市场巨大,不仅包括消费市场,还有生产部门的市场;三是人才优势,中国有强大的工程师优势。
此外,在他看来,创业者永远是要逆周期的,即在经济冷的时候就要提前投资或创业,布局在未来春天来的时候会热起来的领域。“如果只是顺周期就不需要创业了”。而从今天还在调整中的“冷经济”看未来,李稻葵指出创业者有三个很重要的方向。一是产业升级;二是消费升级;三是城镇化。
“跟老百姓进城生活有关的,尤其是那些目前还比较穷,收入还不高,他的一半的亲戚在农村的这部分人,这部分人如果抓住的话就能抓住未来了。”李稻葵称。
以下为整理的李稻葵演讲实录
尊敬的徐会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创业者,大家下午好。
每次来到咱们创业者聚会的会场,都会感到一种感染力。在世界经济、在中国经济,不论发生任何情况的时候,在这里总能找到最年轻的、最有激情的感染力,也能找到我们前进的新能量。今天我的确也受到了很多的感染。
我想今天大家比较关心的是几个大的问题,中国经济怎么调整?到了哪一步了?我们的创新、我们的创业、我们的变革有哪些值得特别挖掘的深层次的动力?对这些问题我想跟各位进行一个比较简短的交流。
▌中国经济目前处在“U”型调整的底部
在我看来中国经济目前基本处在一个“U”型调整的底部,换句话说我个人不认为我们中国经济处在一个L型变化的过程中,不是一路下滑、一路下行,然后稳定在一个比较低的增长阶段,相反我认为我们中国经济目前是低于我们的设计时速在运行的。所以其实刚刚几位演讲者不约而同地讲到这个意思,我们还处在寒冬,这个说法其实跟我这种比较学术化的表达不谋而合。
你们来自第一线,我是看宏观数据的,我是看整体数据的比较,其实咱们的感受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主要的学术界基本的观点认为我们处在L型的下降的调整的软着陆的过程,我认为我们处在“U”型的底部,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中国经济增长潜力远不只是这样,目前的速度比较低迷。
今年1到9月份经济的增长是靠两件事情拉动的,第一个是房地产,1到9月份中国经济6.7%的增长中房地产是占0.5%。第二件事情就是1到9月份我们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速度是20%,与此形成巨大反差是制造业,制造业的投资增速仅仅只有3.1%,而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民间投资的增速仅仅只有2.5%。
所有这些数字告诉我们目前的增长还是靠那些短期的,但长期来看并不见得可以持续维系的增长动力来兜底的。而我们自身的增长的动力并没有完全释放出来。所以由此看来我们目前的增长并不是一个自然的、可持续的增长态势,我们是低于增长潜力在发展的。
▌政府并不是靠产业政策来拉动经济增长的,过去不是,未来可能也不是
那么增长潜力在哪里?我们正常的时速是多少?这个问题大家都非常关心。最近我做了一系列的相关的国际比较、历史的分析。我们的分析表明我们目前的增长的发展水平,仅仅只有美国的20%,我们人均GDP是8000美元,美国是58000美元,如果按购买力评价来算的话只有20%,五分之一,还相当于美国65年前的发展水平,这是指平均发展水平,而且已经是按照我们的购买力平价来计算,并不是按照1:6.9的汇率计算的。
所以中国经济总体上来说增长潜力还是在的。我们看一下历史上处在同样发展阶段,即跟他们当时的世界经济的领先发展水平相差80%的经济体,他们当时怎么发展的。我们看到韩国、日本、台湾地区、新加坡、希腊、西班牙等国家,那个时候当他们的GDP只有美国20%的时候,他们增长速度都在7%以上,像东亚地区是8%甚至9%,而且接下去的10年都是这个情况。
所以这么一个基本的分析告诉我们,我们现在仍然是处在设计时速之下运行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目前还没有达到设计时速?本质上讲,就是过去我们30多年以来、将近40年所赖以发展的基本动力、基本办法,现在失灵了,正在调整。坦率来讲,过去30多年我们发展的一个基本法宝,不是靠产业政策,也不是靠国有企业。我们过去30多年成功的产业、成功的企业,极少是政府事先就认定的。
从产业上讲,比如说我们的制造业,摩托车行业,政府基本上没有介入,都是民营经济在发展,摩托车曾经我们一年的产量到了3000辆,而最近几年是每年8%在萎缩。再比如说我们的家电行业,家电行业也并不是政府在主导的,不是政府说我们要搞家电产业,我们选择了成功者。海尔当时是国家经委允许进入的,允许运行的100家企业当中的倒数第二家,第99家,几乎没有进入名单,没想到现在海尔是头三大家电制造商之一。这证明政府并不是靠产业政策来拉动经济增长的,过去不是,未来可能也不是。
但过去确实有成功的经验,是政府在选择成功者。地方政府在选择已经初见端倪的、已经开始崭露头角的一些企业,只要那些企业有潜力,政府会给他优惠的各种用工政策,解决他实际运行中的困难,帮助他发展。这种政策、这种办法比产业政策更加根本、更加基础,有点像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面反复谈到的,“经济发展的初期需要女皇帮助企业家开疆拓土。”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面一共是五卷,后两卷专门讲的是政府的作用,里面有非常多的案例来讲女皇和英国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帮助英国的企业发展。专门谈到了比如说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应该采取什么政策;专门谈到了英国不允许殖民地完全按照自己的自由经济政策搞国际贸易,应该由政府国(英国)来代理。
比如说他建议政府应该规定所有跟英国以及英国殖民地交往的国际贸易,都必须用英国的商船,为什么规定必须用英国制造的商船呢?道理很简单,如果不这么规定的话,那么英国的造船业就完了。因为没有需求,需求变少了,如果英国的造船业完了的话,英国当时生产军舰的能力就会下降,在未来的海战过程中英国不会打赢。亚当斯密,我们认为是自由市场的鼻祖,你可以查查《国富论》里面白纸黑字写到的各种案例。
所以过去30年到40年以来我们所赖以成功的基本经验是地方政府以及从事经济工作关联的人,不断地跟企业家包括创业者在一起开疆拓土,去打造和创造市场。这个经验在今天创业的领域里面仍然在被复制着。所以没有搞产业政策,但地方政府的基本任务比产业政策还要更加根本,这是我们中国经济过去成功的基本经验。但是这个经验到现在碰到了困难,因为新的要求是要建立亲切、清廉的政商关系,这不是一两天能建立起来的,这需要一个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转型碰到了困难,我们的民间投资的增速从过去8%以上降到了2.5%,这就是当前转型的困难。
但过两三年,我们相信新型的政商关系会逐步建立起来。过去我们赖以成功的政商发展模式会逐渐清晰,逐步升级,逐步的转型,到了那个时候中国经济将走出的“U”型的底部,增长的速度应该比今天高一点,更重要的是增长的动力不是靠房地产,也不完全靠基础设施投资,那时候代表中国经济的春天来到了。今天我的感受跟大家是一致的,目前还是冬天。在今天仍然是处于冬天的经济环境下,中国经济创新的理由是什么呢?中国经济为什么要创业?作为创业者你们成功的根本的理由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想值得我们去回答。
▌冬天下中国经济创变的三个理由
马云是非常反对经济学家的,他说“你没用,我直接创业就完了,你们都是胡说八道。不管气候是好是坏,随时都可以创业。”我想马云可能用了凯恩斯说的一句话,他曾经说过当很多人认为他们自己非常有智慧,他们有自己独特见解的时候,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实际上已经成了若干年前,或者已经去世的某一位学者观点的奴隶,他实际上宣扬的是那位学者的观点理念。
其实我们应该回过头来仔细研究和探讨一下,到底我们创新成功的理由是什么。我想有三个理由,这三个理由可能需要我们有意识地了解它、关注它。当你创业的时候需要琢磨这三件事你靠不靠,如果你靠上了一点的话,你的企业创业成功可能会顺利一点。
第一个理由,刚才我已经讲到了,中国经济仍然处在一个赶超阶段,就整体发展水平而言,我们仍然是美国65年前的水平,人均GDP是他的五分之一。在这个阶段我们仍然有大量的技术,大量的商业模式,大量的运营的模式,我们还可以学习。他比我们领先了65年,所以创业的第一个理由是我们平均水平仍然很差,因此我们赶超的空间是有的,我们学习的目标是有的。
因此我相信我们亚杰商会的活动,重要的一条一定是到全世界各地去不断地学习和考察,一定要组织我们的创业者到国外学习和考察。所以我们中国经济创变的第一个理由,是我们仍然有学习对象,这一点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经济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经济在很多领域里已经是领先的了。那时候硅谷正在突飞猛进,而日本那边很多的技术已经领先了,包括电视,包括计算机的很多技术已经领先,所以日本那时候犯了一些战略错误。今天中国的情况不一样,今天我们很多技术还没有领先,所以我们还可以学习。第一条中国创变的理由是我们仍然有学习的对象,我们跟别人有差距。
第二个创变的理由也非常重要,就是我们的市场极其巨大。这有两个含义,一个含义是人多,而且城市的人口密集,很多靠人口密集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很容易成功。比如像各种各样的电商服务,比如京东能够做到,早上9点钟之前订货,在大城市晚上6点之前能送货,当然京东有自己的创新,但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大城市人口密集,你可以把仓库建到大城市的附近,你的物流中心可以建得跟最终的用户比较近。
这在美国就很难,比如说波士顿300万人口,而且非常分散,这么大的区域加上堵车怎么能够做到早上订货,晚上送货呢,很难,亚马逊再有本事也不行。所以这是市场大的第一个表现,城市人口密集。第二个市场大的重要方面大家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你们想想中国经济目前我们是11万亿美元的规模,美国是18万亿美元,我们是美国的65%左右。
但你仔细想,中国经济如果只谈硬件的,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的生产,我们早就超过美国了。家用电器,我们是全球大概35%左右的产量,汽车是20%左右的产量,水泥65%,钢铁45%左右。所以主要的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产品的生产,中国的产量一般是全球产量的30%到65%之间,这也是一个大的市场,且这个市场必须要转型,转型的过程也是个市场的机遇。
举个例子,比如说钢铁行业,我们占全球45%的产量,主要聚集在内地,东北鞍钢、河北、北京附近的钢铁厂。因为过去我们很穷,买不起世界上的铁矿石和煤,我们主要的煤和铁矿石是要自己挖矿,这是传统的工业布局。但现在情况不一样,现在我们的环保标准提高了,我们对北京空气的质量非常敏感。我们劳动力成本也提高了,我们对生命的尊重程度大幅度提高,出一个工伤事故,出一些伤亡事故我们全社会都非常的关心、非常痛心。
在这个大背景下突然发现自己挖煤、自己采矿,它的成本远远高于国际上进口。因此生产力转型的过程中,把钢铁厂、水泥厂,还有有色工厂转到沿海。为什么是沿海?沿海可以进口,可以用海洋吸收污染物的巨大能力来消化这些污染,当然也利用最新的技术。所以这么巨大的物质生产能力需要转型,这个转型过程也需要创新,这也是诸位创新的一个重要理由。创新不仅仅是针对消费者的这部分物质生产和服务的业态创新,还有重要的一部分是我们物质生产的领域也需要创新。而这种创新的市场是巨大的,这是我们市场大的第二个表现。所以市场大是咱们中国经济创变的第二个重要理由。
第三个重要理由,大家也许没有完全意识到,其实极其重要。第三个理由是中国的工程师多。中国的高等教育也许在培养一些会辩论、会说话、会跟别人忽悠的人才的能力时,搞不过印度、美国;中国人培养经济学、培养管理人才的能力也许也不如美国,不如哈佛商学院,但是中国培养工程师的本事真的是非常好的。中国的工程师教育非常牛,一个是训练很扎实。美国培养工程师的优点是能当工程师的领导,但是培养一毕业就能给人干活的或者一毕业就能设计出产品的就不行,他们的训练不到位。
所以我认为中国培养的工程师的优势是大的,不光培养得好,人还多,这些都中国创新创业巨大的原动力。而且我非常坦率来讲,我认为我们培养工程师的平均水平远远超过培养经济学家的平均水平。这些工程师就是创新的。
我讲个例子,为什么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能搞得好?很简单,工程师文化,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的老总都是搞工程的,而且还是同学。这两家他们生产的都是“硬家伙”,他生产的是混凝土的泵机,还有打桩的机器等,这些东西不需要很漂亮,不需要美学美术。那些买机器的老板就关心性价比,就关心维修是不是好,就关心零部件能不能跟上,而搞这这些“硬家伙”中国工程师是非常厉害的。
再举个例子,为什么华为现在这么牛?为什么大疆无人机这么牛?他们最终的竞争力就是大量训练有素的,工资不太高的但又很牛的工程师们。华为是工程师文化,华大基因靠得是一帮人在大部队运作、团队运作、军团运作等,大疆无人机的崛起也是同样的道理,这就是中国经济的优势。
所以特朗普说要搞机器人建设,这会是个瓶颈,美国没有好的工程师。所以我想总结出来中国经济我们目前仍然处于“U”型的调整的过程中,我坚信我们这个过程还没有结束。我们如果能够调整到位的话,增长速度还能往上走一点。春天还没来,这一点我刚刚跟郭洪秘书长的说法不谋而合,你是一线的感受,我是宏观的判断。
这个过程中我呼吁大家一定要坚定咱们创业创新的信心。我们有底气,底气有三个,一个是差距,有差距就有学习上升的空间;第二是我们巨大的市场,不仅包括消费市场,还有生产部门的市场;第三就是我们的人才优势,工程师的优势。